南亚网视(尼泊尔)
德国驻华记者:来到上海的最初几周改变我对中国的看法
责任编辑:南亚网视 刘美玉
发布时间:2024-03-27 13:45

上海中心大厦上海之巅观光厅(118层)-Klook客路

南亚网视加德满都3月27日讯 据环球时报报道(作者:马丁·本宁霍夫,青木译)德国《商报》文章,原题:在上海的最初几周如何改变我对中国的看法 我从今年2月份开始作为驻华记者在上海工作,和家人住在城西。这座经济大都市里的日常购物及早晨喧嚣的交通,也许是与在法兰克福生活最明显的不同。在初到上海的这几周,我有六个初步感悟。

一、上海非常国际化,是“中国制造”全球化的先行者,包括大众汽车、博世、巴斯夫等德企在内的众多企业在此落户。当地的国际社区和德国社区也庞大:除了美国、英国和法国学校,青浦区和杨浦区还有两所德国学校。当地商户已适应顾客需求,提供德国黑麦面包、法国羊角面包等。任何想要生活在“欧洲泡泡”中的人都能在上海轻松实现愿望。尽管存在房地产问题,更多大型公寓楼正在当地的建筑工地上建造。

二、德国的“中国图像”需要更新。中国的一些问题对我们德国人来说很熟悉,但中国在德国的过时形象亟待更新。对德国人来说中餐里可疑的鸡爪、牛蛙等在上海都能找到,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饮食比西方人想象的要普通得多。以德国中餐馆来评判中国菜的人,无论如何都输了。当地人有关身体距离的观念也与我们相似。

三、中国人做事没太多抱怨。在华德国人中流传这样一句话:文化冲击不是来中国时产生的,而是回德国后产生的。这或许有些夸张,但从服务心态来说确实如此。我们搬进新住所时房屋出现一些小缺陷,便发微信告知房东。第二天早上工人们就冲进来(修理)。服务价格也往往低得惊人。这里有一种模式:先做再说——这种(实干精神)就像贯穿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条共同主线。比如相比德国火车站,中国的火车站像管理更严谨的机场。

四、中国人生活无现金,这是好事。“手头必须有一些现金”,这种观点在德国仍很受欢迎,在中国却很难获得多数人支持。中国人用手机扫码支付,这种非接触操作简单、安全。初到中国的几周,我常用现金支付,有店主为找零不得不跑去隔壁店铺换钱。讽刺的是,最近在上海只有一个地方用现金支付:德国学校。

五、私人生活是非政治性的。在与中国人私下交谈时,大家热衷谈论食物、天气或德国汽车。上海的出租车司机跟柏林的一样,都很健谈。

六、中国的公共生活处于安全与管控之间。上海几乎每一条车道和每一个庭院都被摄像头覆盖。这个话题并不容易评价。一些中国人(还有外国人)对中国社会提供的安全感到自豪。如果一辆摩托车在地下停车场被盗,偷窃者很快就会被发现。(完)

(责任编辑:刘美玉 审核:罗蒙山)

南亚网视舞台音响灯光宣传片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南亚网络电视观点和立场。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网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已获得点赞0
建议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