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地时间4月30日,《我的七爸周恩来》尼泊尔文版首发仪式在尼泊尔加德满都“一带一路”书店举行。《我的七爸周恩来》由周恩来堂侄周尔鎏撰写,内容取材于其珍藏的大量周氏家族资料,以及其在周恩来身边记录和整理的第一手材料,是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周恩来的珍贵文献。本次活动由当代出版公司和译林出版社联合主办。尼泊尔当代出版公司总裁凯兰・高塔姆在活动中作发言。本报编发发言内容,以飨读者。
凯兰・高塔姆(Kiran Gautam)尼泊尔当代出版公司总裁
2025年是中尼两国建交70周年。两年前的1月,我于周恩来总理忌日当天,在微信朋友圈分享了1976年1月11日《尼泊尔邮报》的一则报道,头版醒目的大标题写着:“我们失去了一位挚友。”正是这条动态,让我结识了译林出版社版权经理杨女士,也让我们开启了《我的七爸周恩来》尼泊尔文版的出版之旅。如今,这本书终于呈现在大家面前。
自年少时起,中国领导人于我而言便不仅是新闻里的形象,更是通过无数个人故事和真实经历串联起的亲切存在。如果大家留意过书店里陈列的那些泛黄的《尼泊尔邮报》,会发现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从创刊伊始,我们便持续关注中国,这一缘分延续至今。
周恩来总理于1957年和1960年访问尼泊尔,这绝非普通的外交活动,它为中尼友谊奠定了基石。1957年,周恩来总理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次访尼的中国领导人。访问期间,他前往尼泊尔最神圣的佛教圣地之一帕苏帕蒂纳特神庙参观,播下了互信与善意的种子。1960年,他再次访尼,同尼首相签订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尼和平友好条约》,在贸易和基础设施领域展开务实合作,并为解决两国长期存在的边界问题打下了坚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如今,出版《我的七爸周恩来》这本书是我们为帮助读者,尤其是尼泊尔青年,了解这位伟大中国领导人所做的一份努力。该书正是这一理念的完美践行——无论以文字、行动还是思想为载体,我们每个人都是奋斗的践行者。我们常说“中尼两国山水相连数千年”,不仅指地理上的紧密相连,更昭示人文交流才是两国关系的核心纽带。这正是我们应当共同奔赴的未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