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1日,尼泊尔英文主要媒体《安娜普尔纳快报》刊载陈松大使署名文章《中国共产党怎样保持为人民服务初心?》,全面介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八项规定为切入口,破题党的作风建设大文章,向人民交出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坚持从作风入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新时代答卷。全文如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和治理实践,围绕大党治理问题提出一系列新观点,原创性地提出了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论述,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八项规定正是党中央提出的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回答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的初心问题的利刃和答案。
2012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从改进调查研究、精简会议活动、精简文件简报、规范出访活动、改进警卫工作、改进新闻报道、严格文稿发表、厉行勤俭节约等八个方面立下规矩,目的在于反对包括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在内的“四风”问题,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新征程,而能否切实贯彻落实八项规定也成了外界观察中国共产党之治的重要窗口。
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实质上就是保持中国共产党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是新时代管党治党的标志性措施。其之所以能纠治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实现“八项规定改变中国”的效果,根本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党中央坚持率先垂范,也在于全党上下坚定贯彻落实八项规定,以优良作风不断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拥护。
一是坚持以上率下,通过领导表率筑牢作风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常说,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中央八项规定首先是“统领性的政治标杆”,抓好领导干部的“关键少数”,就盘活了作风建设的基础。
党的最高层率先出规出力。习近平总书记带头,中央政治局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从中央层面制定、部署、督促,丰富细化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中央和地方领导干部带头践行,中央政治局成员、中央部门负责人、地方“一把手”等,在公务接待、出访考察、公务活动、会议规模、新闻报道、用车配备等方面全面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格自律,“头雁效应”切实带动了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和权力运行体系确立了不可逾越的“红线”。
二是从细节抓起,直击“小事”还原作风本色。作风问题往往“病根”在细节、背后在习惯。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强调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坚持从细抓起恰恰是将制度规则具体化、生活化的关键。严格治理违规吃喝、礼品礼金、公款旅游、豪华装修、资源特权等问题,矫正“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会场中的浪费”,即使是差旅交通、接待安排等“小处”也不放松,最终实现了从小处抓起、从大处改善。
2012年12月,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阜平县调研时在当地一家经济型酒店用餐的菜单,菜单内容就是简单的“四菜一汤”,这顿简餐生动体现了党中央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不安排宴请等小事小节入手,狠抓作风建设。

(2012年12月,习近平在河北省阜平县调研时的晚餐菜单。)
同时,从细节抓起也体现在分级施策、因地制宜上。针对不同地方、部门、行业的特点,制定差别化的清单与整改方案,在党纪、巡视、监督等方面逐条逐项落实。对“小处”的持续监督与修补,使中央八项规定的制度效力扎根落地,使腐败温床无处藏身。
三是从作风抓起,以优良作风赢得人民信赖。作风建设不是单一项目,而是党长期执政肌体的一部分。坚持“从作风抓起”,目的在于让党的形象由内而外变得更加贴地气、赢民心。截至2024年底,全国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07.6万起,批评教育和处理152.3万人,其中给予党纪政务处分99.5万人。长期整治之后很多作风问题明显改观,如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使得全国“三公”经费大幅度下降,2023年比2012年减少68.4%。
中央八项规定坚持将审视目光对准人民群众最敏感、最反感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特权思想,让人民看见、感受到党政机关作风变好、办事变快,比如地方建立接诉即办机制、完善群众诉求回应机制,让群众“有求必应”,坚持人民立场不偏移。
“以上率下”、“从细抓起”、“从作风抓起”互为支撑,共同构成中央八项规定在新时代党的建设中的三个维度。只有坚持以领导示范为引领、从点滴制度构建、以优良作风赢民心,才能把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使党始终成为人民衷心拥护的坚强领导核心,始终保持为人民服务的立党初心,历史性解决大党独有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