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比哈尔邦选举。
南亚网视加德满都11月26日讯 比哈尔邦选举结果出炉,执政联盟取得压倒性胜利,但围绕选举公正性的争议却愈演愈烈,使整个印度选举体系再次笼罩在质疑之中。这一结果并未为政治版图带来清晰结论,反而延续了近年来在多个邦选举中不断累积的信任危机,让外界更加关注印度选举机构在公共认知中的变化与滑落。
在印度曾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无论选举结果如何,印度选举委员会(ECI)都被视为真正的赢家,是守护国家民主传统的中坚力量。从最初的低调,到 T.N. Seshan 担任首席专员时期的强势,再到后来持续保持独立、公正与威严,ECI 长期被认为是确保印度民主成功的关键机构——不仅保障选举公平,也让公众“看到”公平。然而,这样的黄金时代如今似乎已不复存在。近些年,ECI 屡陷争议,难以摆脱政治化阴影,其权威性和公信力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选举结束往往不再意味着尘埃落定,而是另一场围绕选举结果的争夺开始。这样的局面正在侵蚀印度独立以来最值得骄傲的制度基础——一个长期被视为“合理、公正”的选举体系,如今却不断被怀疑与质问所包围。
此次比哈尔邦议会选举中,由人民党(BJP)主导的全国民主联盟(NDA)以接近“横扫”的成绩拿下 243 个席位中的 202 席。比哈尔邦作为向国会输送议员数量第二多的邦,又是印度最贫困地区之一,本应因其重要性而使结果更具说服力,但由于选举委员会运作中的诸多缺陷,这场胜利反而显得复杂而敏感。胜者难以获得完整认可,败者难以心服,民众对选举结果的信任也因此被削弱。
类似的质疑并非首次出现。比哈尔邦的争议与此前马哈拉施特拉邦、哈里亚纳邦的选举高度相似——批评者认为胜方是在一个“角色不再被普遍信任的裁判”监督下获胜。这类指控不再只是落败者的“酸言酸语”,而是逐渐成为印度多个邦选举中反复出现的公共叙事,被视为对印度民主制度的结构性威胁。
从数据来看,莫迪总理领导下的 BJP 在组织、联盟整合、传播策略与政治叙事上的优势依旧明显。比哈尔邦内部的一些因素也被引用为选情理由,例如尼蒂什·库马尔的长期执政基础、选举期间向 750 万女性发放每人 1 万卢比的补助政策,以及禁酒与治安改善等因素对女性选票的吸引力。然而,这些因素是否足以解释 NDA 最终取得 202 席的巨大优势,仍然引发不少质疑。
批评者指出,一位因频繁倒向不同联盟而被称为“变色龙”(Paltu-Ram)的九届首席部长,在经济乏力、青年就业困难、投资稀缺、财政吃紧等现实背景下,竟能带领联盟获得如此规模的胜利,显然难以令人信服。
比哈尔邦长期面临结构性发展困境,外出务工始终是当地民众的重要生计方式。根据印度人口研究所 2019 年的调查,恒河中游地区季节性外出务工者中,来自比哈尔邦的占比高达 72.8%,主要原因包括贫困、失业、土地稀缺与粮食不足等。迄今为止,这些困境并未得到根本改善。
与此同时,尽管反对党内部存在分歧,但其竞选活动并非毫无声势。拉什特里亚人民党领袖特加什维·亚达夫的多场集会吸引大量民众。国大党领袖拉胡尔·甘地发起的“投票权运动”也在基层获得一定响应,其在比哈尔多个地区的巡回行动本身,便反映了反对阵营对选举委员会信任下滑的现实。
围绕选举公正性的质疑正在持续积累。当一个国家最重要的选举机构只能获得执政党的坚决维护,却无法赢得更广泛的信任时,其造成的伤害远超一场选举的输赢。如今的争议不仅在削弱反对党的信心,也在侵蚀胜利者本应得到的正当性,使其赢得的成果更像是一场“得不偿失的胜利”。当疑虑挥之不去,胜利本身便难言完整。
累积的焦虑情绪很可能在未来引发更复杂、更深层的政治影响。曾被视为印度民主制度基石的选举机制,正因一场又一场的争议不断被迫面对自身的脆弱性,印度民主的稳固性也随之受到新的考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