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南亚网视(尼泊尔)
孟加拉湾畔的“光明守护者”——巴瑞萨电站年度C级检修记
责任编辑:南亚网络电视
发布时间:2025-11-24 17:53

南亚网视加德满都11月24日讯 在孟加拉湾吹来的海风里,盐分似乎永远停不下来。11月的巴瑞萨电站,炉膛温度依旧逼近40℃,潮湿的热气像一层看不见的幕布,笼罩着整个厂区。厂房里,焊花像被点亮的微型星辰,短暂划过空气,又迅速熄灭,留下阵阵金属烧灼后的味道。

这里,是孟加拉国南部的重要能源枢纽,也是一群来自中孟两国的建设者共同守护的“光明工厂”。一年一度的C级检修正在进行,这是一场关乎民生的“手术”,也是一段跨越国界、写在热风里的丝路故事。

webwxgetmsgimg (1)

热浪之下,他们用毫厘守护光亮

“机器运转久了,总要让它休息、检查、更新。”这是巴瑞萨发电公司负责人陈树建最常挂在嘴边的话。

汽轮机作业面像是一块巨大的“烤板”,热浪从金属缝隙间不断往上涌。技术人员靠近核心部件时,防护面罩上甚至会迅速凝起一层水汽。可即便如此,他们还是要在这片热浪中,完成毫厘之间的精准“诊断”。

为了让A取水泵轴套与原装结构严丝合缝,技术团队在深夜反复调整开槽方案;炉膛内部闷热难耐,他们一路搭设平台、逐点检査;每一个螺栓、每一次校验,都要经过严格记录与层层验收。

没人在现场抬头的时候会想到,这些动作,每年都要重复;可正是这些看似无声的坚持,让千里之外的灯火始终亮着。

在巴瑞萨,人们把这群建设者称为“Light Keepers”——光明守护者。

webwxgetmsgimg (3)

双手并肩,正在改变一代青年的命运

下午的太阳最毒辣的时候,孟加拉籍员工沙文正跟着中国师父学习阀门调试。他弯着腰,认真听着每一步,衣服的后背早已湿透。

“以前看设备,只觉得它会动。现在才知道,里面有这么多‘学问’。”

沙文说这句话时,像发现了一扇新世界的门。

几个月前,他还认为“技术”是遥远的东西——需要学历、需要运气、需要别人教。而如今,他第一次有了“我能学会”的信心。

在巴瑞萨电站,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

中方工程师把讲解从会议室搬到机器旁,从专业术语换成简单手势。从受热面磨损的判断,到螺栓力矩的控制,再到整套机组的逻辑,他们把知识真正一点点“拆开”,再交到年轻人手心。

“干中学、学中悟”,这句话在这里不仅是一个训练方法,更是一种无声的跨国情谊。

那些最普通的下午,汗水顺着安全帽滴落的瞬间,一个国家的技术未来正在悄悄生长。

webwxgetmsgimg (2)

深夜里亮着的灯,是两国共同的坚持

随着检修进入关键阶段,200余名中孟技术人员分成五个攻坚组,几乎不分昼夜。厂房里始终亮着灯,有时是深夜两点、有时是清晨四点。

有人因水土不服胃痛,却仍坚持到工序结束;有人工装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盐霜在衣角结成一圈淡白;有人在短暂的休息间隙,用当地饮料和同伴碰了一下杯,不为庆祝,只为坚持。

后勤人员在厂区里穿梭,把冰镇饮料、酸奶、椰汁送到每个作业点;安全团队不断提醒危险区域的位置,如同无形的守护。

这场检修,不只是工程任务,它更像一条绵长的线,把两国建设者的坚韧、共识与梦想串在一起。

他们知道,机组如期并网发电,意味着这个国家、这片湾畔、这一座座城市将继续因为光亮,而拥有更多可能性。

在海风里闪光的,是人心彼此照亮的瞬间

若你夜里沿着孟加拉湾走,远远就能看到巴瑞萨电站灯火通明。那不是普通的灯光,而是一个国家稳定发展的希望,也是“一带一路”故事里最柔软的部分。

那些在热浪中扛起设备的人,那些把知识放在新同事手心的人,那些深夜还在厂房里奔走的身影——他们让“合作”不再是外交词汇,而是握在手里的光、落在心里的暖。

这就是巴瑞萨电站的故事,也是“一带一路”在孟加拉湾畔写下的真实一页。焊花闪烁间,一条连接中孟的通途悄然展开;而故事的名字叫——光明守护者。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南亚网络电视观点和立场。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网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已获得点赞0
建议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