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卡蒂克舞(Kartik Naach)
卡蒂克舞(即尼瓦尔语中的“十月舞”),是尼泊尔一项历史悠久、文化意义深远的传统民族舞蹈音乐剧,也是尼瓦尔文化与印度教信仰融合的重要体现。该舞蹈每年在尼泊尔历的卡蒂克月(公历10月或11月)期间在帕坦杜巴广场的卡蒂克达巴利(Kartik Dabali)舞台上演出,因此也被称为卡蒂克舞节或卡蒂·皮亚卡节(Kachhalā Pyākhan)。
历史起源与发展
卡蒂克舞由尼泊尔马拉王朝的悉提·纳尔辛格·马拉国王(Siddhi Narsingh Malla)创立于 1641年,最初是为了驱散笼罩在马拉王国上空的不祥之兆。据传,虔诚的毗湿奴信徒悉提·纳尔辛格·马拉遵循皇家祭司的建议,没有采取传统的活人祭祀,而是委托创作并表演了这一舞蹈剧,作为对神明的虔诚供奉与祈福。
最初,该舞蹈仅表演两天,后来悉提·纳尔辛格·马拉的儿子什里·尼瓦斯·马拉(Shree Niwas Malla)将表演时长增加至九天,而他的孙子瑜伽·纳伦德拉·马拉(Yog Narendra Malla)更进一步,又增加了 15天,使得完整演出最终长达 27天,期间演绎了 17个关于印度教主神毗湿奴(尤其是其化身纳尔辛哈/Narasimha)的故事,核心主题围绕毗湿奴战胜魔王 希兰亚卡西普(Hiranyakashipu)的神圣胜利展开。
在马拉王朝统治时期,卡蒂克舞不仅是宗教祭祀仪式,更是一场融合舞蹈、戏剧、音乐与文学的盛大文化展演。演出通常包括古典舞蹈、古梵语戏剧元素,以及富有教育与讽刺意味的剧目。例如,悉提·纳尔辛格·马拉的孙子还特别引入了两部经典剧目:《乌沙哈兰》(Ushaharan)和《马达瓦纳尔》(Madhavanal)。
演变与保护
进入 1951年民主制度建立后,由于种种原因,卡蒂克舞的表演时间被大幅缩短至 仅两天。然而,随着 2013年“卡蒂克舞保护委员会”(Kartik Naach Protection Committee,简称KNPC)的成立,这一传统文化瑰宝得以重新振兴。在多方努力下,演出时间逐步恢复,先延长至八天,后又扩展至十二天,近年来更趋近于传统盛况。
2015年尼泊尔发生大地震,帕坦杜巴广场遭受重创,但在震后仅七个月,卡蒂克舞依然坚持在受损的舞台上连续表演了 10个晚上。据新华社报道:“尽管遭遇灾难,仍有成千上万的尼泊尔民众,无论老少,前往寺庙观看这场在露天举行的历史性舞蹈戏剧,演出伴以民间音乐。”2018年,拉利特布尔市政府还专门拨款 20万尼泊尔卢比支持该舞蹈的传承与演出。
2025年卡蒂克舞节安排
2025年的卡蒂克舞节定于 10月27日(尼泊尔历卡蒂克月10日)至11月5日(卡蒂克月19日) 期间举行,地点为帕坦杜巴广场(Mangal Bazar)。每晚演出从晚上6:30点开始,共持续 十天,每晚呈现不同的神话故事,由当地传承数代的艺术家们以传统舞蹈、戏剧与音乐形式精彩演绎。
卡蒂克舞节由卡蒂克舞蹈保护委员会(KNPC)组织,是向公众展现毗湿奴信仰、马拉王朝艺术成就与尼瓦尔文化精髓的重要平台。

卡蒂克舞(Kartik Naach)
表演特色与文化价值
卡蒂克舞由纽瓦尔人主要表演,他们也是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主要守护者。演出中,舞者们身着色彩斑斓的传统服饰,扮演包括芭莉(Barahi)、象头神甘尼许(Ganesh)、湿婆(Shiva)和黑天(Krishna) 等印度教神祇,且常在颈间佩戴花环,极具视觉与宗教感染力。
表演通常在帕坦著名的金窗(Golden Window)附近举行,这扇窗据传是专门为纪念悉提·纳尔辛格·马拉国王而建,且仅在卡蒂克舞节期间开启,更添神秘与庄严气氛。
舞蹈与音乐大多被认为由悉提·纳尔辛格·马拉亲自创作,但也在历代传承中有所调整与丰富。前KNPC主任 哈里·曼·什雷斯塔(Hari Man Shrestha)曾专门撰写书籍,记录与研究这一传统艺术。
每场演出都以神圣场景为主线,如宇宙创世、神魔大战、正义战胜邪恶等,高潮部分通常是毗湿奴的纳尔辛哈化身斩杀魔王希兰亚卡西普,象征光明与善良的最终胜利。演出结束时,观众与演员共同以掌声与祈祷收尾,寓意着邪恶在这一年中再次被击退,信仰得以延续。

卡蒂克舞(Kartik Naach)
文化意义
文化学者指出,卡蒂克舞不仅是宗教仪式,更是马拉王朝时期艺术、文学与虔诚信仰的综合体现。它将古典舞蹈、传统音乐、戏剧表演与宗教叙事融为一体,是尼泊尔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也是尼瓦尔文化身份的重要象征。
每年的卡蒂克舞节吸引大量信徒、当地居民及国际游客前来帕坦杜巴广场观看这场持续了三个多世纪的文化盛宴,感受尼泊尔深厚的历史底蕴与艺术魅力。(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