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网视加德满都10月28日讯 据孟加拉国贸易与关税委员会(Bangladesh Trade and Tariff Commission)最新报告显示,尽管今年大米产量提高、供应充足,甚至国际米价大幅下跌,孟加拉国国内米价仍然异常上涨。该委员会通过分析需求、产量、国内外价格及进口关税等因素,总结出了推高米价的五大关键原因。

一、生产成本不断上升
今年,孟加拉国政府在社会安全网计划下采购的大米价格同比上涨了8%,达到每公斤49塔卡(Tk),而稻谷(paddy)的收购价也上涨了11%。
这一上涨主要源于化肥、燃料和劳动力等投入成本的增加,直接推高了农民种植与政府收购的成本,进而传导至零售市场。
二、廉价进口米对国内市场影响有限
2025年7月至9月期间,从印度进口的大米进入孟加拉国市场的价格区间为每公斤55至58塔卡,平均约为57塔卡。
然而,本地粗米(coarse rice)售价依然维持在每公斤55至60塔卡,中等大米(medium rice)则保持在60至70塔卡之间,降价幅度微乎其微。
这说明,虽然进口米便宜,但对国内市场价格并未形成显著下压效应。
三、与国际市场趋势脱节
根据泰国大米协会(Thailand Rice Association)的数据,国际大米价格同比下跌约37%,从每吨613美元降至388美元。按1美元兑120塔卡计算,相当于每公斤降价46.56塔卡。
然而,在同一时期,孟加拉国国内米价却上涨了8%至11%,与国际市场的价格走势完全相反。
四、受控的进口机制
孟加拉国并不允许自由进口大米。只有在国内供应出现短缺时,食品部才会批准进口。虽然目前政府暂时通过降低关税(如大多数进口只征收2%的预提所得税)来降低进口成本,但整体上仍对大米进口实行严格管控,目的是保护本地农民免受低价进口米的冲击。
这种“保护性政策”虽有利于农民生计,但也限制了市场调节机制,使国内价格无法随全球行情灵活调整。
五、气候灾害与供应不确定性
尽管2024-2025年度孟加拉国大米总产量增加了230万吨,达到4.43亿公吨(4.43 crore tonnes),从数字上看供应充足,但过去一年的洪水和持续强降雨严重扰乱了种植活动。
国家大米需求估计在3.7至3.9亿公吨之间,理论上供应是足够的。然而,气候的不稳定性加剧了市场对未来供应的担忧,消费者信心受挫,从而推动米价居高不下。
总结:
孟加拉国当前米价上涨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生产成本、进口政策、国际市场脱节、气候异常与市场心理预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尽管政府采取了包括进口限制、关税调控与补贴采购等措施来平衡供需与保护农民利益,但在全球粮价下行与国内需求稳定的背景下,米价依旧逆势上涨,反映出粮食市场调控机制的复杂性与挑战性。
如要真正实现米价稳定,孟加拉国可能需要在农业投入补贴、市场信息透明化、进口政策灵活性与气候韧性建设等方面采取更加综合与长远的对策。(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