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18日电 开发实施“非洲光带”等小而美项目,帮助解决非洲5万多户无电家庭的照明问题;实施绿色丝路使者计划和“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计划;与42个共建国家签署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与援助协议,实施各类援助项目70余个……
当前,绿色正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鲜明底色,绿色“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这是记者从18日在京召开的“一带一路”绿色创新大会上获悉的。
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在会上介绍,近年来,中国创造了最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同时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成功实践。中国不仅持续推进自身生态文明建设,而且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环境治理,成为世界绿色发展的坚定行动派、重要贡献者。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余年来,中国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务实行动支持发展中国家绿色转型,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与会人士认为,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不仅帮助共建国家增强了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和能力,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探索发展和保护协同共进新路径提供了重要载体。
柬埔寨环境部部长杨·索帕勒介绍,当前柬埔寨环境保护措施不断加大,特别是着力防治塑料污染。他表示,未来,柬埔寨要加快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创新,希望能够引进中国的垃圾发电技术,把垃圾变废为宝。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张军表示,据研究,中国和日韩等一些亚洲国家在清洁能源、电动汽车等领域的创新表现亮眼,为实现碳中和、绿色转型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力。
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绿色融资资金缺口巨大的问题,张军建议加大绿色投资的力度,弥补绿色融资缺口。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并尽快取得实质性进展,确保发达国家兑现气候融资等承诺。同时,各国要完善财政政策,优化税收优惠,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绿色能源、绿色制造等领域。
在洪都拉斯驻华大使蒙卡达看来,发展中国家需要获得可负担且公平的融资支持,且要不断提升自身绿色转型的能力。此前,洪都拉斯能源部、中国电建和“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签署合作备忘录,三方将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在电力规划评估、可再生能源项目开发等领域加强合作,支持洪都拉斯制定总体能源计划,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实现绿色发展,不能单打独斗,需要强有力的合作伙伴关系和共享技术创新。”蒙古国驻华大使恩赫包勒德说,蒙古国面临着沙漠化、土地退化的威胁。中国与蒙古国合作建设中蒙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并给予资金和技术等支持。希望各方共同推动绿色创新,深化国际合作,建设更加绿色、更有韧性、更加和谐的未来。
“我们愿与各方携手,推动落实全球治理倡议,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高质量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助力共建国家加快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目标。”孙金龙建议,凝聚发展合力,完善支撑保障体系,持续提升“一带一路”环境治理水平。同时,拓展投融资渠道,增强绿色“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活力。推动构建更加开放、透明、包容的绿色投融资体系,形成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开发模式和投融资机制,不断丰富金融产品和工具,打造多层次、多元化的绿色投融资新格局。
据悉,本次大会以“聚力融金,驱动绿色发展”为主题,由生态环境部主办,“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承办,来自39个国家近300人出席会议。
新华社记者高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