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网视加德满都10月17日讯 据《环球时报》报道,美国联邦政府“停摆”已进入第三周。综合多家外媒报道,长时间的“停摆”已严重削弱其发布通胀与就业等关键市场报告的能力。美国官方经济数据的“断供”不仅让本土市场观察人士与政策制定者陷入“数据失明”,也让依赖这些数据进行决策的日本、欧洲等经济体面临政策判断难题,全球金融市场也因失去关键“指针”而波动加剧。
美国联邦政府“停摆”进入第三周,国会大厦外景。(视觉中国)
“一片令人不安的空白”
据美国“政治新闻网”、福布斯新闻网、路透社等外媒报道,负责发布美国经济活动指标的联邦机构,包括劳工统计局、经济分析局与人口普查局,已在“停摆”期间暂停几乎所有数据的收集与发布工作。原本应该如期发布的就业报告、消费者价格指数、进出口价格关键报告等重要经济指标集体“难产”,这些被全球市场视为风向标的数据突然从投资者的“雷达”上消失,只留下一片令人不安的空白。
“当前政策制定者与投资者本就对美国就业市场健康度、通胀走势、消费支出及企业投资力度均存在疑虑,而此次政府‘停摆’导致关键经济数据发布中断,不安加剧。”路透社在报道中写道。
据报道,美国劳工统计局的9月就业报告已被推迟,10月报告也面临风险。若政府“停摆”延续至10月下旬,相关机构对数万户家庭的失业率访谈调查也将受阻。不只是就业报告,长期“停摆”还将损害本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的准确性,该指数是劳工统计局发布的核心通胀指标。劳工统计局已将9月消费者价格指数报告推迟至10月24日发布,比常规时间晚了一周多,届时发布的数据也可能是拼凑而成的版本。
通胀洞察公司总裁奥马尔·谢里夫直言,若“停摆”持续至10月23日以后,“10月CPI或许没法发布了”。作为美联储制定利率政策的核心参考指标,CPI数据的缺失将直接削弱货币政策决策的科学性。
多国官员担忧美“经济数据失明”
美国数据“断供”的影响迅速传导至全球其他经济体。路透社报道称,多国官员表示,若美国经济数据长期“失明”,可能会使本国政策制定变得复杂,进而增加决策失误的风险。当前各国本就需紧盯美国政府“重塑全球贸易”的一系列举措,在此背景下,决策失误的风险更加凸显。
日本央行行长植田和男在10月3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就曾表示:“这(数据缺失)是个严重的问题,我们希望此事能尽快解决。”路透社报道称,美国政府“停摆”导致官方经济数据发布中断,可能会让日本及其他国家的政策制定者“看不清方向”。对这些国家而言,了解全球最大经济体的经济走向,是判断本国货币走势、贸易表现及通胀情况的重要依据。
一位匿名的日本政策制定者的批评更为尖锐:“这简直是笑话。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总说美联储政策‘依赖数据’,可现在根本没有数据可供依赖。”
欧洲方面的态度更为审慎。英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凯瑟琳·曼表示,美国数据中断对英国央行政策讨论的直接影响有限。美国数据争议虽未成为英央行政策讨论的“核心议题”,但已被纳入“隐性风险清单”。
德国《焦点》周刊报道则称,美国政府“停摆”或为欧洲带来重大机遇。鉴于美国国债高企,一个深度流动的安全欧盟债券市场可以为国际投资者提供分散风险的机会。这将使他们可以选择将资金投资于欧元计价债券,而不是美国国债。
私营部门数据无法替代
在官方数据也“断供”的背景下,部分非官方信息渠道仍在运转。路透社报道称,美联储资金自筹,不受政府“停摆”影响,仍在通过其广泛的联络网络收集经济相关信息。私营数据服务机构也会提供替代数据,尽管存在缺陷,但仍能满足基本需求。对此,德国binance新闻网15日援引专家的话警告称,即使存在其他数据来源,它们也无法取代美国机构通常提供的官方、全面的数据集。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英国央行前政策制定者亚当·波森认为,政府“停摆”及劳工统计局目前的动荡局面,“会加剧外界对美国治理能力及可靠性的质疑,而这一点至关重要。这种质疑最终会影响各国的外汇储备管理和货币决策,还会加剧美国经济波动性预期”。
在本周于华盛顿举行的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联合会议上,全球经济界领袖虽面临中东局势等多重议题,但美国数据“断供”仍是讨论的焦点。IMF在14日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写道:“若负责数据收集与发布的技术型机构承受压力,也可能削弱公众及市场对官方统计数据的信任,这将大幅增加各国央行及政策制定者制定政策的难度……若政治干预导致数据质量、可靠性及时效性受损,还会进一步增加决策失误的概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