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警告称,由于瞒报和数据缺失,实际受影响比例可能更高。
南亚网视加德满都10月15日讯 据一份最新报告显示,南亚地区每八名儿童中就有一人在18岁前曾遭遇过性侵犯。
这项发现来自《全球儿童性剥削与性虐待“光明指数”(ITL指数2025)》。该报告研究了西欧与南亚地区的线下与线上儿童性虐待情况,这两个地区在2024年的报告中被列为受影响最严重的区域。
该报告由全球儿童安全数据研究机构Childlight发布,揭示了该地区线下及技术助长型儿童性剥削的严峻现状,同时指出在保护机制、数据收集与应对措施方面存在系统性失灵。
研究显示,该地区大约每八名儿童中就有一人在成年之前经历过强奸或性侵犯。根据来自印度、尼泊尔和斯里兰卡具有代表性的调查数据,有12.5%的儿童(其中女孩为14.5%,男孩为11.5%)报告曾遭受此类虐待。具体而言,仅在这三个国家,就有约5400万儿童受到影响。
报告强调,这些数字很可能只是保守估计,真实情况可能因瞒报和数据缺失而严重得多。
报告还揭示了技术助长的儿童性剥削与性虐待的规模,包括网络诱骗、强迫或非自愿分享色情图片、被迫观看色情内容以及实时直播形式的性剥削等。随着科技公司推广加密服务却未配套相应安全措施,这类伤害正变得越来越难以察觉。
研究发现,在过去一年中,人工智能生成的儿童性虐待材料(CSAM)激增了1325%,其中包括将真实儿童的脸部合成到色情图像上的“深度伪造”内容。
儿童性虐待材料(CSAM)是指描绘儿童遭受性剥削或性虐待的图像、视频或其他视觉内容。
在南亚地区,印度、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是被全球监测机构(如美国国家失踪与受虐儿童中心NCMEC和国际互联网热线协会INHOPE)记录到的绝大多数儿童性虐待材料的来源国。2024年,仅这三个国家就占据了该地区几乎所有相关举报。
NCMEC在2024年记录了与印度相关的2,252,986起CSAM举报,
孟加拉国1,112,861起,
巴基斯坦1,036,608起。
Childlight利用NCMEC和INHOPE的数据,计算出一个“CSAM可得率”,即每十万人口中被举报的案例数。
在南亚地区,马尔代夫的CSAM可得率最高,为每万人94例,其次是孟加拉国(64.1)、巴基斯坦(41.3)。不丹排名第四(41),随后是阿富汗(28.9)、斯里兰卡(27.8)和尼泊尔(19.4)。尽管绝对数量很高,但印度以每万人15.5例的比例成为该地区CSAM可得率最低的国家。
数据显示,在南亚,女童在性虐待幸存者中占大多数,尤其是在印度、尼泊尔和斯里兰卡。不过报告也提醒,由于文化障碍与性别刻板印象,男童受害者往往被低估统计。
报告还指出,大多数南亚国家缺乏按性别分类的全国性调查。
基于代表性调查和全球数据集,报告指出家庭内部的儿童性剥削与性虐待是一大关键但研究严重不足的问题。
通过元数据分析发现,“自生成”的儿童性虐待材料(即由儿童或青少年自己制作或分享的内容)显著增加。
然而,报告也提醒,判断这类由年轻人产生的图像背后的意图往往非常复杂。有些可能是同龄人之间有害或胁迫性的互动,另一些则可能源于成人剥削,例如网络诱骗、未经同意的录制与传播,或性勒索。
Childlight警告称,这一新兴趋势正在模糊传统上对涉及儿童的性虐待内容的定义,并呼吁在数字时代对何为儿童性虐待材料建立更广泛的理解。
报告特别批评了科技公司在政策选择上无意中为施虐者提供了庇护。例如,端到端加密(E2EE)虽然保护用户隐私,但也让平台或执法部门几乎无法检测儿童性虐待图像或诱骗行为。
Childlight敦促南亚各国政府在隐私权与儿童保护之间取得平衡,并建议推行类似于欧洲正在讨论中的监管改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