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南亚网视(尼泊尔)
长篇历史小说《雪域天妃:尺尊公主传奇》 第七卷·双脉合流:技艺传承与文明共生 第五章 村落藏巧艺
责任编辑:南亚网络电视
发布时间:2025-08-29 01:43

1755166824775


长篇历史小说《雪域天妃:尺尊公主传奇》

第七卷·双脉合流:技艺传承与文明共生

第五章 村落藏巧艺

 

第一节 木模显纹

大昭寺旁的吉雪村飘着青稞的香气,平措跟着阿尼陀走进次仁家的木匠坊时,老木匠次仁正对着一块核桃木发愁——手里的木雕模板裂了道缝,模板上的度母像半边莲座缺了纹路,任凭他怎么补,都觉得不对味。

“这模板是祖上传的,说当年是‘尼泊尔来的匠人给公主做的样子’。”次仁把模板递给阿尼陀,指尖在裂痕处反复摩挲。阿尼陀接过模板,忽然眼睛一亮——模板背面刻着细小的梵文,与他木匣里麻纸旧记上的“吉祥结”印记完全一致,就连度母像的衣褶弧度,都和《西藏王统记》里“白度母化身尺尊公主”的画像分毫不差。

丹朱凑过来,从腰间取出刻刀,轻轻沿着模板的纹路比量:“这度母的莲座纹,和我之前雕的木坯一模一样!”她忽然指着模板缺角的地方,“这里该有三瓣小莲,和佛灯灯柱上的辅纹对应——《柱间史》里说公主画的度母像,‘莲座三环,瓣瓣含巧’,就是这个意思!”

次仁愣了愣,赶紧找来新的核桃木,按丹朱说的补上三瓣小莲。当刻刀落下,完整的度母像在木头上渐渐成型时,他忽然拍了下大腿:“小时候听爷爷说,这模板能‘引着匠人的手走’,原来不是瞎话——是公主传下的纹样在教我们啊!”

第二节 布痕藏秘

张木在次仁家的储物间里,被一口旧木箱吸引了目光。箱子里叠着几匹褪色的氆氇,最底下那匹的边角处,竟绣着汉地常见的“云纹”,只是云纹里裹着尼泊尔的“缠枝莲”,针脚细密得像藏地的酥油花。

“这布的织法不对。”张木拿起氆氇,指尖摸着布面的肌理,“藏地的氆氇多是平纹,可这匹是汉地的斜纹织法,还掺了尼泊尔的羊绒——《旧唐书》里记汉地公主带‘丝绸锦缎’入藏,可没提这种混织的手艺。”

阿尼陀走过来,翻出氆氇的衣角——那里缝着一小块青铜牌,牌上的刻文虽模糊,却能辨认出“尺尊”二字,还有与木匣残片相同的错银痕迹。“《贤者喜宴》里说,公主让工匠‘融各族之巧’,这布就是最好的证明。”他指着云纹与缠枝莲的交界处,“汉地的云护着尼泊尔的莲,就像当年公主让汉、尼手艺在雪域共生。”

次仁的儿媳卓玛刚好进来,见他们围着氆氇看,笑着说:“这是奶奶传下来的‘嫁布’,说新娘子披着它,‘手艺能顺着布纹传’。”她拿起氆氇往身上比划,“你看这长度,刚好能裹住孕妇的肚子,老辈人说这是‘公主护着雪域的娃’——原来不是迷信,是布上的织法藏着保暖的巧劲!”

张木摸着布面的斜纹,忽然想起敦煌文书里的记载——文书虽没提尺尊公主,却记了吐蕃“有织锦之巧,非本地所出”。他笑着说:“汉文史书没写这手艺的来处,可这氆氇记得——是公主把汉地的织法、尼泊尔的羊绒,揉进了藏地的氆氇里。”

第三节 匠语辩真

村里的年轻工匠巴桑,听说他们在说“公主传艺”,忍不住皱起眉头:“《新唐书》里连尺尊公主的名字都没提,敦煌文书也只认文成公主是‘赞蒙’,你们说的这些,会不会是后人编的?”他指着模板上的度母像,“说不定这纹样是后来的僧人画的,和公主没关系!”

阿尼陀没急着反驳,只是让次仁拿出新旧两块木雕模板,再放上佛灯和氆氇。阳光透过窗户,落在这些物件上——模板的度母纹、佛灯的莲座纹、氆氇的云莲纹,竟在地上拼成了完整的“吉祥结”,与《松赞干布的妻子》里图齐提到的“尺尊公主象征纹样”完全吻合。

“你看这纹样的衔接处。”张木指着地上的光影,“汉地的云纹、尼泊尔的莲纹、藏地的氆氇织纹,必须按固定的顺序拼,才能成吉祥结——这不是后人能编的,是当年公主定下的‘巧劲规矩’。”他拿起氆氇,“就像这斜纹织法,少一针就会松,多一线就会皱,是一代代工匠按公主传的法子练出来的,比文字记的还准。”

巴桑蹲下身,看着地上的吉祥结光影,又摸了摸木雕模板的纹路。良久,他拿起刻刀,试着按模板的纹样雕了朵小莲——当刀尖落下,竟不自觉地跟着纹路走,比自己平时雕的规整多了。“原来不是编的。”他红着脸说,“是我只盯着史书的字,没看见工匠手里的‘活史书’。”

第四节 巧劲传代

当暮色笼罩吉雪村时,次仁家的木匠坊里亮起了酥油灯。平措用雪山锤把新铸的青铜饰件敲进木雕模板的凹槽,丹朱在饰件上雕上莲纹,张木则用酥油漆给模板上了层薄漆,卓玛和巴桑围着看,手里还拿着氆氇比对纹样。

“《柱间史》里说公主‘以艺育人’,其实就是把巧劲藏在这些物件里。”阿尼陀看着忙碌的众人,声音里满是暖意,“模板教我们刻纹,氆氇教我们织布,佛灯教我们锻铜——不用文字记,只要工匠的手接过这些物件,巧劲就传下去了。”

张木看着刚上漆的模板,忽然想起汉地故乡的木匠师父——当年师父也是这样,没多说话,只把工具和模板递给他,让他跟着物件学。“原来不管是汉地还是雪域,真正的传承都是‘物件带手艺’。”他笑着说,“尺尊公主没被写进汉文史书,可她传的巧劲,早就顺着工匠的手,和汉地的手艺融在一起了。”

丹朱把刻好的木莲递给巴桑:“你拿着这个练,下次雕的时候,就想着‘莲瓣要护着度母’,手自然就稳了。”巴桑接过木莲,指尖摸着纹路,忽然觉得刻刀变得轻了——就像有双看不见的手,在领着他走。

夜色渐深,木匠坊的酥油灯还亮着。模板上的度母像、氆氇上的云莲纹、佛灯里的跳动火光,都在诉说着同一个故事——尺尊公主留下的不只是传说,是让汉、蕃、尼手艺扎根雪域的巧劲,是让文明顺着工匠的手,一代一代传下去的温度。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南亚网络电视观点和立场。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网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已获得点赞0
建议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