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亚网视加德满都11月27日讯 印度武装部队长期被视为保持专业、非政治化和世俗立场的国家机构。然而,近期围绕宗教象征、意识形态偏向及军事文化变化的讨论不断升温,引发外界对其“藏红花化”(即印度教民族主义色彩上升)趋势的担忧。多位学者指出,风险不在于士兵的个人信仰,而在于制度性克制被削弱,军队在象征和实践层面逐渐呈现多数主义倾向。
印度军队传统上受到印度“中间派共识”影响,即使政治更迭,也保持与党派纷争的距离。但近年一些迹象显示此共识可能正在改变。例如,印度陆军参谋长休息室中代表1971年战争的一幅画作,被替换为将印度教神话人物与现代军事装备并置的《卡拉姆·克舍特拉》,被视为象征性转向。与此同时,军事指挥区出现湿婆、克里希纳等宗教图像,也使军队内部装饰带上明显文化意味。
此类文化符号的出现并非孤立。例如,在拉达克前线的班公湖地区竖立的恰特拉帕蒂·希瓦吉雕像,两侧配以藏红花旗,被部分观察者视为将军事空间转为文化宣示场域。希瓦吉作为历史人物受到认可,但其当代政治象征意义,使雕像的选址和呈现方式引发讨论。
高级军官公开参与印度教仪式、宗教活动及国家资助的朝圣项目,也使这一趋势更受关注。在执政党以多数主义叙事为核心的政治背景下,这些行为被认为可能模糊军队对宪法的忠诚与对政治权力结构的忠诚之间的界限。政治学者亨廷顿曾强调,专业化军队应保持“客观文官控制”,避免在意识形态上与政府保持一致,以确保中立。
军事行动名称的变化也被视为重要信号。过去军方多使用世俗、描述性命名,而近年来出现以“朱砂”“湿婆神”等印度教宗教术语命名的情况。这类名称不仅塑造内部认知,也影响外界对军事行动的解读。在多元社会中,这可能引发少数群体的疏离感。
部分少数族裔军官反映他们感受到遵守印度教仪式的压力,如情况属实,将构成对宪法平等原则的挑战。与此同时,“烈火之路”计划在招募结构上的变化,也被担忧可能逐步改变军队的社会基础和意识形态构成。
印度独立初期的领导人,如尼赫鲁、安贝德卡尔等,都曾强调军队必须超越宗派身份。即便在国家经历重大政治动荡时,军队传统上仍保持与党派意识形态的制度性距离。学者莫里斯·贾诺维茨指出,军队凝聚力依赖共同的职业价值,而非文化同一性。当不同背景的军人感到被平等对待时,军队才能保持稳固。
当前的担忧并非抽象。分析人士认为,如果军队象征与实践层面的多数主义倾向持续扩大,其专业性和中立性可能被侵蚀,甚至可能使印度最受信任的机构之一逐渐成为政治权力的延伸。对多元民主而言,这种趋势危及制度稳定。一支与特定意识形态过度绑定的武装力量,将难以继续作为“国家的军队”来运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