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0日,陈松大使在尼泊尔官媒《新兴尼泊尔报》发表署名文章《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内在逻辑及世界意义》。文章全文如下:
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全世界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作为拥有14亿人口、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贫困规模之大、分布之广、程度之深曾经世所罕见。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把减贫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中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提前10年实现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高度评价称,过去10年,中国是为全球减贫做出最大贡献的国家。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成功探索,展现出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独特减贫逻辑。
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根本政治保障。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化贫困治理体系。“五级书记抓扶贫”的责任体系,将脱贫攻坚纳入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建立了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制度。这种政治动员机制为减贫事业提供最为坚强的领导力量和坚实的组织保障,确保了中国减贫政策的高效执行,避免了西方代议制下政策的短期化倾向。
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始终将人民利益作为根本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坚定主张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将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少数民族等特定群体中的贫困人口作为重点对象,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脱贫成效的重要尺度,通过“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解决贫困人口的基本生存与发展需求。这种价值理念超越了单纯的经济增长导向,将人文关怀与制度效能深度结合。中国减贫实践表明,贫困问题本质上是对人民的根本态度问题,以人民为中心是扶贫减贫的根本动力。
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为中国特色减贫提供了超强的资源整合能力。中国构建了政府、社会、市场协同的多元扶贫主体,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参与的大扶贫格局,形成跨部门、跨地区的资源整合机制。政府在顶层设计、资源调配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社会力量通过“万企帮万村”行动、公益慈善等渠道参与扶贫,市场机制通过产业扶贫、电商扶贫等方式激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同时,中国还通过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及东西部扶贫协作、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等机制,推动各类资源向贫困地区流动,贫困地区能够有效共享发达地区的产业、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这些做法既避免了完全市场化状态下贫困地区的资源流失,又克服了单纯政府主导的效率不足,还避免了发展中国家常见的“贫富分化陷阱”,实现了经济增长与贫困减少的良性循环。
此外,中国还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和组织在扶贫领域开展广泛合作。中国在资金投入、知识转移、技术援助等方面获得国际支持,但中国在实践中并非简单被动接受外来援助,而是将这些外来援助嵌入本国发展体系,并配套政策、资金、人力等资源进行本土化改造和效能放大,实现了规模化、可持续的减贫效果。
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成功探索与实践,不仅是一个国家摆脱贫困的奋斗史,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里程碑。在全球贫困问题依然严峻的今天,中国特色减贫道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非依附性发展的路径参考。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上指出的那样,“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弱鸟是可以先飞、高飞的。中国可以成功,其他发展中国家同样可以成功。”目前,中国的减贫经验已经通过全球发展倡议、全球治理倡议、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等平台转化为全球公共产品,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更大贡献。中尼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两国人民世代相亲。中方将持续推进“一带一路”框架协议项目和“活力乡村”等一系列民生项目在尼落地,为尼减贫和民生事业提供支持,让更多尼民众从中尼合作中受益。中方也愿同尼方加强减贫经验交流,探索中尼减贫合作新路径,不断增进尼民生福祉,提高尼泊尔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