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亚网视加德满11月4日讯 据《加德满都邮报》报道,来自苏纳里县拉姆杜尼市(Ramdhuni Municipality, Sunsari)的农民莫汉·库马尔·阿迪卡里欣慰地表示,他再也不用为繁重的体力劳动而烦恼了。得益于农业机械化,他现在可以轻松高效地管理自己的农场。
在东部特莱平原(尼泊尔主要粮食产区),一种基于本地需求的农业机械定制租赁服务模式(即农机共享中心)取得了显著发展。
现年70岁的阿迪卡里独自打理着自家2比加(约1.35公顷)的农田。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定居加拿大,另一个在尼泊尔当大学教师——都因传统农业劳动强度大、收益低而选择了其他职业。
"务农当然辛苦,"他说,"但现在情况不同了。"
尼泊尔每年有超70万年轻人赴海外务工,农业面临严重劳动力短缺和女性化趋势加剧的问题。但阿迪卡里依然坚守土地:"我们现在搞的是现代农业。"
三年前,他通过合作社了解到定制租赁服务。此后,他的生产成本减半。"除了节省时间和成本,农活也轻松多了,"他说。最近他还改种玉米,因为当地畜牧饲料厂的需求在增长。
在孙萨里的伊纳鲁瓦(Inaruwa)和巴腊卡什特拉(Barahakshetra)地区,许多农民也做出了同样选择——他们发现玉米比水稻和甘蔗利润更高。
根据国家统计局《2021-22农业普查报告》,尼泊尔有1944万人口(近三分之二国民)以农业为生。报告显示农业机械化进程显著:使用拖拉机的农户从十年前的84.5万户增至2021-22年的163万户,使用动力耕作机的农户达47.126万户。同期,传统铁犁使用量从85.6283万户锐减至50.9825万户。
数字化赋能:农机服务迈向智能时代
孙萨里萨坤合作社(Sagun Cooperatives)创始人主席提卡·杜塔·班表示,机械化正与数字化同步推进。"我们的农场不仅实现了机械化,还在迈向数字化。"
该合作社开发了一款名为"Adhunik Kheti"(现代农业)的手机应用,目前已进入推广阶段。这款类似网约车平台的软件,能让农户在线预订农机、查看设备库存并查询价格。"我们在农场数字化方面迈出了新步伐,"班说。
农业仍是尼泊尔经济支柱,贡献约24%的GDP并雇佣超半数劳动力。但该领域仍面临投资不足、技术落后和传统耕作方式等问题。
班回忆起传统农耕的艰辛:"过去,移植一比加水稻需要10人干一天,整地要花数周。现在拖拉机40分钟就能完成。"
雇佣10个劳力每天每人成本约500-800卢比,而拖拉机完成同样工作仅需1万卢比,水稻插秧机另需5000卢比。
萨坤合作社运营着专门的农业机械化部门,提供免耕播种、播种机钻孔和超级播种等服务。免耕播种每小时收费3000卢比,播种机钻孔8000卢比,超级播种两小时6000卢比。
这种新型超级播种机能粉碎田间稻秆使其自然分解,有助于解决秸秆焚烧导致的空气污染问题(该问题在印度较常见,因劳动力短缺开始在尼泊尔蔓延)。农民过去会重复利用稻秆喂养牲畜或用作屋顶材料,但随着牲畜数量减少和现代屋顶取代稻草顶,剩余稻秆常被焚烧。"这些机器让我们无需再烧田,"班说。
据他估算,现代农机可将15天的农活缩短至2小时。"我们测算,整套农机能使农民在整个种植周期的成本降低超50%。"
萨坤合作社最早引进的联合收割机(12年前从印度引入,当时尼泊尔首创)能一次性完成收割、脱粒和扬场三项作业,每台成本260万卢比。
"当我们在印度哈里亚纳邦看到这些机器时,就意识到它们租赁给尼泊尔农民的潜力,"班回忆道。
2018年,萨坤合作社向科希省(Koshi)政府提议推广定制租赁计划。三年后,省政府拨款6000万卢比,使服务扩展至贾帕(Jhapa)、孙萨里(Sunsari)和莫朗(Morang)三县。
目前合作社拥有28台农机,包括5台联合收割机、一台激光平地机和GPS定位的计算机系统,还配备可在泥泞不平田地作业的中国链式收割机。因需求激增,萨坤计划近期再添3台联合收割机。
从15年前仅100万卢比的投资起步,该合作社如今年营业额达3.2亿卢比,每季服务超3000名农户。
"机械化降低了成本,提升了整地和平肥效果,壮大了作物根系,直接提高了产量,"班说。
农户表示机械化大幅减少了产后损失。2023年,在瑞士政府支持下,萨坤通过"萨哈杰"(Sahaj,柯西省14个县农企扶持项目)在农机上安装了GPS追踪系统。
"GPS不仅能追踪农机位置,还能记录燃油消耗、行驶距离和工作时长,"班解释道。
合作社在苏龙加(Surunga)、拉吉加德(Rajgadh)、西朱瓦(Sijuwa)、希瓦萨塔西(Shiva Satasi)、达拉姆普尔(Dharampur,贾帕)、当吉哈特(Dangihat,莫朗)、拉姆杜尼(Ramdhuni)和伊塔哈里(Itahari,孙萨里)等地设立了多个服务点。
合作社定制租赁服务负责人甘加·普拉萨德·潘迪特——尼泊尔首位联合收割机驾驶员——生动回忆了这场变革:"过去我们靠拖拉机和牛耕作,现在农机节省了时间、人力和成本,但尼泊尔小块土地的现状仍对农机作业构成挑战。一台农机40分钟就能为一比加稻田整地,用牛耕的话需要三对牛干一整天。"
在孙萨里巴朱乡(Barju),布达·拉尔·乔杜里在认识到机械化和及时付款的优势后,将甘蔗田改种玉米。
"过去卖甘蔗要等22个月才能拿到钱,现在卖玉米能即时收款,"他说。乔杜里过去在7比加土地上种甘蔗,如今改种玉米并通过合作社会员资格使用定制租赁服务。
他算了一笔账:得益于农机作业,水稻插秧成本从每比加2.5万卢比降至1.2万卢比。
合作社还引入了"聚合商"模式——收集农户(主要是玉米)作物并供应给饲料厂。莫朗-孙萨里工业走廊沿线分布着约30-35家饲料厂,确保了稳定需求。
据海关部门数据,尼泊尔上一财年进口了价值255.4亿卢比的成品动物饲料,还进口了180亿卢比玉米(主要用于饲料行业)。
"以前我们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定制租赁,"乔杜里坦言,"现在聚合商系统直接把我们和市场连接起来。"合作社以每公斤1.5卢比差价将收购的玉米卖给饲料厂。
据估计,巴朱乡70%的农户在经历甘蔗长账期困扰后改种了玉米。
在莫朗,Netra Prasad Bhandari管理的普什帕动物饲料厂开发了一条创新价值链——将聚合商收集的玉米加工成类似大米的颗粒。
"我们把玉米加工成米制品,现在连城市市场都很受欢迎,"Bhandari说,"我们还计划不久后生产定制化畜牧饲料。"该厂直接与3000名农户合作,最近建成了玉米加工厂,计划月底启动饲料生产。
在贾帕,Adarsha Agro公司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涵盖定制租赁、加工、包装、冷藏和仓储服务。公司董事长迪利·拉姆·普德尔表示,因商业价值和回款速度优势,几乎消失的贾帕玉米种植业正在复苏。
"务农不再像过去那么艰辛了,"普德尔说,"多亏机械化和定制租赁服务,农业正变得更轻松、更现代、更有利可图。"(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