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网视加德满都11月1日讯 据《环球时报》报道,缅甸新闻部日前表示,在过去9个月里,缅甸与中国及泰国在联合行动中,共扣留1万余名非法入境参与电诈的外国人,其中9000余人已被遣返,其余700多人还在等待遣返安排。在此之前,缅甸军方强势打击声名狼藉的KK园区,捣毁多个电诈毒窝,数以千计的电诈分子仓皇逃匿。

自电诈犯罪兴起以来,中国主动与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邻国开展双边和多边联合打击电诈行动,并取得诸多重要战果,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缅甸及周边一带电诈猖獗局面。
今年9月,白所成、白应苍等21名被告人在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受审,既彰显中国坚决打击电诈犯罪团伙的决心,更对电诈分子形成强大的震慑效应。
不过,尽管缅甸部分地区的电诈活动偃旗息鼓,但电诈分子并未就此消失,而是转移至其他地区重操旧业。我们必须紧盯重点区域涉诈犯罪活动新动向,持续高效开展联动打击,坚决铲除犯罪土壤。相较于缅北,缅泰边境形势更复杂,打击难度更大。一方面,缅甸军方与当地民地武不时爆发武装冲突,这为电诈分子趁乱藏匿提供了机会;另一方面,缅泰边境管控水平有限,既有利于电诈分子跨境犯案,又便于其遇险时逃窜。
此次缅甸军方打击KK园区后,不少电诈分子逃往泰国。泰国第三军区司令沃拉特预计,如果缅军攻击其他电诈园区,会有更多人逃到泰国。因此,如果只是捣毁电诈窝点,而不是将电诈分子绳之以法,那么电诈将难以彻底消除。
除了泰国之外,柬埔寨也成为电诈分子的新聚集地。柬打击网络诈骗委员会指出,该国在近4个月内逮捕了3455名电诈嫌疑人,这些嫌疑人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这表明电诈犯罪不仅朝着规模化方向发展,还涉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呈现出“扩散化”动向。这也给进一步打击电诈犯罪带来新的挑战。
首先,打击电诈不是完成时,而是进行时。近期缅甸和柬埔寨境内电诈犯罪重新冒头,已清楚地表明打击电诈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因此,只有建立长效机制才能遏制电诈犯罪猖獗之势。
实际上,中国早在今年初就已提议中缅泰三方针对电诈等跨国犯罪常态化开展联合打击。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一有力举措,打击缅甸境内电诈犯罪才取得丰硕成果。未来,中缅泰之间的常态化举措也有必要向柬埔寨、老挝方向延伸,各方共同织就一张密网,对电诈分子露头就打,使其无处可逃。
其次,打击电诈不能光靠某个国家,而是需要多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多边合作。自电信诈骗兴起以来,犯罪分子已多次转移大本营,在多个国家之间流窜作案。因此,中国在与缅泰联合打击电诈之外,还与东盟携手合作应对电诈犯罪。去年10月,中国与东盟发布《关于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和网络赌博的联合声明》,并提出六点具体合作倡议。未来,双方需要充实完善这些合作举措,让打击电诈的多边合作机制释放出更大效能,从整体上铲除电诈犯罪的土壤。
再次,解决电诈问题既要打也要“建”。一方面,对电诈犯罪集中打击很有必要,能够及时掐灭犯罪火苗,避免电诈趁势做大;另一方面,边境管理能力、执法能力、情报能力建设也是有效打击电诈的重要一环。因此,未来无论中国与缅泰柬等国的双边合作,还是与东盟的多边合作都需重视能力建设。
在这方面,中国完全有经验可以分享。例如,在边境管控方面,通过安装电子视频监控装置、运用无人机进行实时动态监控等技术手段,都可以显著提升边境管理能力,让电诈分子无处遁形;在执法能力建设方面,培训执法人员对电子信息技术、无人机操控技术等先进技术工具的熟练掌握,可让打击电诈插上科技翅膀,做到事半功倍。未来,中方可以考虑对东盟提供更多技术支持和执法人员培训,增强其打击电诈的综合能力。
最后,合作打击电诈符合中国与东盟的共同利益,也是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我们相信,中国与东盟能够合力铲除电诈犯罪土壤,共同维护地区安全和人民安宁。(作者分别是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教授,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区域国别研究院科研助理)(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