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亚网视加德满都10月27日讯 据不丹国家统计局数据,近年来鱼价涨幅已超过21%。为缓解这一问题,哈阿(Haa)地区国家河湖渔业研究中心自2015年起开始养殖鳟鱼,旨在减少鱼类进口、满足本地需求。但即便经过六年发展,该中心仍难以完全满足全国市场需求。
不丹的鳟鱼养殖现状
2011年,哈阿研究中心启动了对适宜寒冷气候鱼类的研究,发现鳟鱼是高产优选品种。目前哈阿畜牧局每周生产约两吨鳟鱼,供应哈阿、帕罗(Paro)和廷布(Thimphu)三地,但产量仍低于全国需求。
研究中心项目主任辛格·策林(Singye Tshering)指出,私人鳟鱼养殖场匮乏是制约全国供应的主要瓶颈。为鼓励私营参与,中心为养殖户提供鱼塘建设资金支持,并免费供应鱼卵与饲料一年。
尽管面临宗教观念等挑战,研究中心正通过多种商业模式推广鳟鱼养殖。其从丹麦进口鱼卵培育鱼苗,再交由畜牧局继续饲养上市。全国约75家鱼场中,仅哈阿与帕罗少数几家养殖鳟鱼。
成立于2005年的哈阿国家河湖渔业研究中心,长期致力于开发不丹北部与中部地区的冷水渔业资源。哈阿的虹鳟养殖已取得成功,为当地及周边提供高营养价值产品。中心以优惠价格向养殖户供应丹麦与荷兰进口的优质鱼苗与饲料。
畜牧局首席畜牧官迪奥·库马尔·古隆(Deo Kumar Gurung)强调,鳟鱼养殖潜力巨大——除常规产品外,还可生产高价值的红色鱼子酱(红鲑鱼子酱)。他特别提到鳟鱼富含的Omega-3脂肪酸对健康饮食的重要意义。
挑战与突破
鳟鱼养殖面临宗教忌讳、部分地区需求有限等困难,但其高端市场定位明确:主要消费者为精品酒店、富裕人群及注重健康的消费者。农业与畜牧部发言人称赞虹鳟养殖是"可持续且环境友好的产业",中心未来计划扩大生产规模并拓展市场渠道。
除鳟鱼外,不丹正探索鲟鱼养殖以开发珍贵鱼子酱产业。由畜牧局发起的哈拉楚河(Harachhu)鲟鱼养殖场,旨在进军高利润鱼子酱市场。鲟鱼以其名贵鱼子酱和肉质闻名,生长周期长但经济价值极高——全球市场上一公斤塞尔维亚鲟鱼子酱售价可达1500美元。
哈拉楚鲟鱼养殖场负责人宾迪亚·夏尔玛(Bindiya Sharma)透露:2020年前鱼群饲养于哈阿,待分站建成后转移至哈拉楚。"最初仅引入11尾鱼,但哈拉楚的生长速度达到哈阿的两倍"——哈阿养殖的鲟鱼平均体重1.5-2公斤,而哈拉楚的鲟鱼现已长至2.5-11公斤(为目前场内最大个体)。
鲟鱼因珍贵鱼子酱与肉质备受推崇,其寿命长达60年且性成熟晚。全球市场上,鲟鱼子酱是最昂贵的美食之一。凭借高价值鱼子酱的出口潜力,该养殖场有望改善不丹贸易收支。尽管鲟鱼成熟周期漫长,养殖场正朝着未来量产鱼子酱的目标迈进。

水产养殖的多重效益
不丹的鳟鱼与鲟鱼养殖不仅有助于满足本地需求、减少进口依赖,更能通过鱼子酱等高附加值产品推动经济发展。当前各方正着力解决挑战,推广可持续水产养殖模式。
在不丹这个喜马拉雅山下的王国,除新兴水产养殖业外,金色鲃鱼(Golden Mahseer)也在纯净河流中繁衍生息。这种被誉为"水中老虎"的珍稀鱼类,与不丹境内其他濒危物种(如孟加拉虎、白腹鹭、金猴)一样,受益于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和宗教文化敬畏——在藏传佛教中,金色鲃鱼是象征好运的"八吉祥"之一。
保护与科研进展
上世纪70年代,时任国王曾下令卫兵保护鲃鱼产卵区免遭偷猎;1995年,鲃鱼被列入《不丹森林与自然保护法》保护物种名录。此后其种群基本未受干扰,但科学研究极少。美国鱼类生物学家大卫·菲利普指出:"人们长期将其视为神话般的存在,缺乏实证研究。"
2015年,在不丹政府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推动下(受现任国王吉格梅·南杰尔·旺楚克委托),菲利普所在组织启动了鲃鱼研究。专家警告不丹应避免人工增殖放流(邻国印度常用做法),以防疾病传播与野生基因库污染:"不丹鲃鱼的遗传特征非常独特,一旦与养殖鱼混杂就会消失。"
合法休闲垂钓的生态价值
通过修订林业法规,不丹已将曾经严格禁止的鲃鱼捕捞改为合法休闲垂钓,并制定严格准则:
仅限使用单钩无倒刺人工拟饵,实行"即捕即放"
禁止持有活体或死体鲃鱼
必须申请有效钓鱼许可证
佛教神圣日禁止垂钓
为促进生态旅游,政府划定主要河流为高端休闲垂钓区,要求使用无动力筏艇(除非特殊许可)。主要水域(如芒德曲河、德让明曲河等)每周仅允许两艘垂钓船进入,需提前预订不可退款的一周许可证。国际钓客须由国家认证向导陪同,且禁止使用活饵,飞蝇钓与旋转钓均合法。
结语
从鳟鱼到鲟鱼,再到受保护的鲃鱼,不丹正通过科学规划与文化尊重,构建兼顾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特色渔业体系。这些努力不仅为国民提供营养与经济收益,更成为全球可持续渔业实践的典范。(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