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网视加德满都10月15日讯 英国《卫报》10月12日文章,原题:人工智能工具为许多美国公司员工制造出“工作垃圾”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最近对4.8万人进行的调查显示,被调查对象中只有8.5%的人表示“始终信任人工智能搜索结果”。另据咨询公司高德纳的一份报告,超过一半的消费者不信任人工智能搜索结果,其中的大多数表示,人工智能搜索结果“存在重大错误”。
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项研究发现,他们调查的大公司中,95%的人工智能试点项目失败了。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的一项新研究表明,超过40%的美国全职员工表示,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伪装成优质作品,但缺乏实质性内容来有效推进工作”。研究人员认为,这种“工作垃圾”正在“摧毁生产力”。
谁应该为生产这种“工作垃圾”负责?当然,我们可以责备大科技公司,因为它们在产品尚未准备好上市之前就发布了未测试和未检验的版本。或者责备媒体和技术界在过去几年里对人工智能的大量宣传为人们带来了太多期望,例如,有文章称,日本雅虎公司希望自己的所有员工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来提高生产力,并到2028年实现生产力翻倍;还有文章称,人工智能将取代医生、教师等人群,并使人类“在大多数工作上变得不再必要”。
多年来,我的公司为数百家中小型企业提供客户关系和财务管理应用程序。我们与数千名员工合作过,作为技术支持,我们犯过不少错误,但一部分原因最后也能追溯到购买和使用产品的人身上。
因此,在责备推出人工智能的科技公司之前,我认为有必要向使用人工智能的企业雇主提出几个问题。例如,你们是否为员工提供了相关培训?你们的员工是否真正知晓该如何向人工智能软件提问来获得最佳答案?
你们公司是否有明确的人工智能使用政策,规定人工智能在哪些问题上可以使用,在哪些问题上禁止使用;哪些人可以、哪些人不可以使用人工智能?
你们公司是否指定专人负责基于人工智能的应用程序?这个人是否接受过相关培训或拥有足够的技术可以胜任这份工作?
最重要的是,你们是否为使用这项技术制订了有效的计划,还是直接把它扔给员工,让他们自己去摸索?你们是否有具体的指标来衡量人工智能的“工作有效性”,还是仅仅假设它能提效?
许多雇主都认为,“只要按下一个按钮,人工智能软件就会开始施展神奇的功能,为他们的企业带来无限收益”。但要知道,开发软件的科技公司为了留住客户,是绝对不会提前告知他们还需要做哪些工作、在哪些方面投资,才能使产品功效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在大多数情况下,软件出现问题不在其本身,而是因为缺乏对该软件使用者的“投资”。
人工智能可以成为一个强大的工具,但前提是对其正确应用,并对其抱有合理预期,因为归根结底,它只是一个工具,而驾驭新工具需要使用者深入思考、培训、发展和投资。(作者吉恩·马克思,李耀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