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网视加德满都11月23日讯 随着总理苏希拉·卡尔基(Sushila Karki)近期加紧与主要政党、公民社会成员及其他利益攸关方对话,并通过多条幕后渠道推动协调,人们原以为3月5日大选的政治氛围正在逐步成形。然而,巴拉(Bara)地区周三突发的暴力冲突使局势急转直下:一群自称“Z世代”(Gen Z)的青年与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CPN-UML)党员发生激烈对峙。当地政府随即实施全天宵禁,并在抗议者破坏机场大门后关闭了西马拉(Simara)机场。周四,青年群体再次走上街头,要求对UML党员采取行动,导致西马拉局势进一步紧张,宵禁被迫再次启用。

UML的群众集会场面,人群中挥舞红色党旗。
这一系列事件凸显了尼泊尔政治生态在选举前夕的高度脆弱性。距离投票日不到四个月,本应致力于稳定局势的政治参与者,却仍然持续发表挑衅性言论并采取煽动性行动。其中,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主席卡·普·夏尔马·奥利(KP Sharma Oli)尤为引人注目。他几乎每天都猛烈攻击卡尔基政府,甚至公开否定在现政府领导下举行大选的可能性,并屡次嘲讽九月兴起的Z世代运动。他的一些言论更被视为在鼓动青年组织对所谓“反UML人士”采取反击行动,进一步加剧社会对立。
即便在巴拉事件发生之后,奥利及多名UML领导人仍继续发表更具煽动性的讲话。政党当然有权组织集会和公开活动,与公众互动,但任何民主力量都不应在任何理由下鼓动暴力。随着UML中央书记处会议于周四召开,外界期待党内温和派能对这些不负责任的言行提出制衡。
与此同时,部分Z世代团体的表现也使局势更加复杂。他们有权向政府施压、推动政策回应,但无权阻止任何政党开展合法的政治活动。西马拉冲突本质上反映了试图限制政治对手接触公众的企图,而这与民主程序并不相符。如果这些青年群体视自己为推动变革的力量,那么他们同样必须承担起确保3月5日选举顺利、和平举行的责任,将获得的公众支持转化为选票,并推动自身倡议的制度化,而不是破坏选举环境。

执法人员在Simara集会现场维持秩序,应对示威人群。
历史经验表明,尼泊尔在类似局势下曾多次付出沉重代价。2007年,劳塔哈特(Rautahat)高尔(Gaur)因毛派与马德西人民权利论坛在同一地点举行集会引发冲突,造成27名毛派成员遇害。2017年,在萨普塔里(Saptari)拉杰比拉杰(Rajbiraj),马德西阵线成员试图阻止UML集会,随后的激烈冲突导致警方开枪,三人死亡。这些伤痛提醒我们,政治力量若以街头对抗代替制度竞争,最终只会将局面推向失控。
在如此敏感的时刻,公民社会的作用变得尤为重要。尼泊尔公民社会过去在推动毛派叛乱结束、协助前叛军力量融入主流政治并参与选举方面发挥过关键作用。卡尔基总理近日也呼吁公民社会积极协助,为即将到来的大选营造稳定氛围。公民社会完全可以在敌对政治阵营之间提供沟通与调解,帮助恢复理性与秩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