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网视加德满都11月17日讯(见习记者:龚梦媛),当尼泊尔诗人吟诵的诗句在加德满都的会场回荡,一段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再次被点亮。11月16日,“尼泊尔中国文学交流座谈会”在此举行,这不仅是两国文学界的一次盛会,更是一次从历史深处走向未来的文化寻根与共建。

由德夫科塔—鲁迅学院与尼泊尔学院联合举办的“尼泊尔中国文学交流座谈会”在加德满都举行。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参赞王欣、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饶望京、尼泊尔文学院院长布帕尔·赖、尼泊尔前驻华大使马赫什·马斯克博士,以及两国文学界多位知名学者出席活动,围绕文学互译、历史交流与文化互鉴等议题展开深入对话。

11月16日,中尼文学交流座谈会在尼泊尔加德满都举行。图为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参赞王欣发言。拉宾 摄
王欣参赞在致辞中表示,中尼文学交流是连接两国人民的重要文化桥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此次访尼,将进一步增进两个邻国之间的理解与友谊,推动双方在文学与文化领域的合作走向深入。

11月16日,中尼文学交流座谈会在尼泊尔加德满都举行。图为尼泊尔文学院院长布帕尔·赖发言。拉宾 摄
尼泊尔文学院院长布帕尔·赖对本次座谈会予以高度评价。他表示,政治可能区隔人群与国家,而文化则将人们团结在一起。翻译作为沟通的桥梁,使不同国家的文学与思想得以广泛传播。他透露,尼泊尔学院正计划将十几本中文书籍翻译成尼泊尔语,助力更多尼泊尔读者了解中国文学与文化。尼泊尔文学院秘书丹·普拉萨德·苏韦迪也强调,文学是尼中友好关系中增进理解与友谊的重要纽带。

11月16日,中尼文学交流座谈会在尼泊尔加德满都举行。图为德夫科塔—鲁迅学院院长苏尼尔·库马尔·波迪亚尔发言。拉宾 摄
德夫科塔—鲁迅学院院长苏尼尔·库马尔·波迪亚尔在主题演讲中,从语言与文明起源切入,回顾了历史上佛陀跋陀罗与法显共译佛经、布里库蒂公主与阿尼哥推动中尼交流的佳话,并指出鲁迅、莫言、刘慈欣等中国作家在尼泊尔的影响力正日益提升。在阐述文学互译的深远意义时,他提出“文学让文明之间的对话更加长久”,引发全场热烈掌声。

11月16日,中尼文学交流座谈会在尼泊尔加德满都举行。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饶望京发言。拉宾 摄
在学术分享环节,饶望京作了题为《中尼文化交流》的报告,系统梳理了两国从文化源流、翻译历史到现代合作的文学交往历程。他指出,中尼两国悠久的佛教文化交流为文学翻译奠定了坚实基础,当代的互译项目与合作平台正推动双边交流机制化与深化。多位中方学者还分别就南亚地区早期中文印刷史、中英互译发展、近代学者在南亚的考察、中国革命文学与南亚社会变革的共鸣、文学与宗教关系,以及鲁迅研究与中国民间知识传统等前沿议题进行分享,引发与会者的广泛兴趣与深入讨论。

11月16日,中尼文学交流座谈会在尼泊尔加德满都举行。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哲发言。拉宾 摄
诗歌朗诵环节为活动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氛围。尼泊尔文学院副院长维玛尔·尼瓦与鲁迅文学院副院长玛特里卡·波卡雷尔先后登台朗诵诗作。情感真挚、语言动人,使会场沉浸在诗歌的魅力之中,中尼两国的诗声交汇,形成独特的文化共鸣。

11月16日,中尼文学交流座谈会在尼泊尔加德满都举行。图为与会嘉宾合影留念。拉宾 摄
会议在德夫科塔—鲁迅学院秘书长西塔·夏尔玛的致谢中圆满落幕。会后,两国作家合影留念并继续自由交流,现场气氛热烈。本次座谈会通过诗歌、学术与对话,进一步拓展了中尼文学界的合作空间,为喜马拉雅山脉两侧的文化互鉴注入了新的活力。(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