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网视加德满都11月10日讯,印度日益频繁的海军演习,加上其在印太地区的雄心壮志和与西方的伙伴关系,表明其战略重心正从近岸防御转向区域管控。对于较小的沿海国家而言,这种趋势很容易引发担忧,这种担忧并非源于迫在眉睫的威胁,而是源于一种隐隐的权力意识。当一个大国在争议地区或共享地区附近活动时,邻国必然会通过其行动来解读其意图。

当各国为冲突做准备时,它们常常假装在为和平做准备。印度正在进行的“三叉戟”(Trishul)军事演习,是一场大规模的三军联合演习,范围从古吉拉特邦的沙漠延伸至锡尔克里克海域,并进入阿拉伯海,却被描绘成一次例行行动。然而,如同安全领域的大多数事情一样,“例行”一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
观察人士指出,“三叉戟”演习涉及陆、空、海三军,战线长达一千公里,是自“辛杜尔行动”(Operation Sindoor)以来规模最大的联合演习。表面上看,它代表着军事现代化和战备水平。但在这层表象之下,却隐藏着关于意图和等级制度的无声信息,提醒人们谁掌控着该地区安全局势的走向。
战略理论家经常指出,当一个国家的防御准备通过引人注目的方式提升时,它便获得了某种表演性威慑。托马斯·谢林将此称为“决心剧场”,即利用可见的能力来改变敌人的预期。印度的演习完美地契合了这一模式。它的时间、范围和位置不仅展现了准备,而且展现了卓越地位,这种姿态向邻国表明了重心在哪里。
区域信息传递令人困惑
围绕“三叉戟”演习的措辞更加微妙。印度指挥官谈到了一种“新常态”,即任何跨境挑衅都可能导致全面的军事回应。这是一种具有地域影响的理论转变。只要处理得当,升级的门槛似乎会更加灵活。南亚的安全局势原本就容易受到误解的影响,如今更是在威慑与主导地位界限模糊的背景下运作。
历史经验值得借鉴。在2016年至2019年间,印度针对感知到的威胁精心策划的军事回应在国内广受欢迎,却令整个地区感到不安。每一次行动,无论多么短暂,都逐渐改变了人们对可接受的军事姿态的心理认知。像C·克里斯汀·费尔这样的学者指出,印度的战略文化深受“通过展示来传递信誉”的愿望的影响。例如,“三叉戟”演习与其说是训练,不如说是展示信誉的象征性姿态,其目的在于提醒而非安抚。
此外,还有值得一提的海洋层面。阿拉伯海曾经是贸易通道,如今正逐渐成为竞争的舞台。印度不断加强的海军演习,加上其在印太地区的雄心壮志和与西方的伙伴关系,表明其战略重心正从沿海防御转向区域管控。对于较小的沿海国家而言,这种趋势很容易引发担忧,这种担忧并非源于迫在眉睫的威胁,而是源于一种隐约的权力感。巴里·布赞曾说过:“在区域安全格局中,距离越近,感知越强。”当一个大国在争议地区或共享地区附近活动时,邻国必然会通过其行动来解读其意图。
这就是印度面临的挑战所在。它力求被公认为全球安全领域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但其区域信息传递却常常显得单边主义。其军事存在越是突出,就越缺乏外交斡旋的空间。长此以往,频繁的武力展示,无论多么恰当,都可能使小国政府产生学者所说的“安全疲劳”:即认为既然威慑已经主导了对话,那么对话就没有必要了。
展示肌肉是否合理?
认为印度的目标完全是胁迫性的,这种想法是误导性的。其军事力量的整合、技术进步和作战准备,都是一个新兴大国自然发展的标志。然而,我们如何展现这种发展至关重要。战略自信的最佳评判标准在于一个国家如何应对外界的认知,而非其展现的能力。
“三叉戟”演习最终可能成为一把双刃剑。它强化了印度作为实力雄厚、善于合作的大国的形象,但也凸显了印度自我认知与地区舆论之间日益扩大的差距。此次演习向邻国展示了印度的能力,却未能揭示其局限性。而在南亚这样一个历史悠久、互不信任的地区,这种认知上的差距或许意味着威慑与霸权之间的区别。
如果新德里想要发挥领导作用,前进的方向应该是做出更为温和的承诺,而不是进行强硬的姿态展示。在威慑领域,谨慎甚至是一种实力的体现。
(作者是一位政治分析家和专栏作家,对南亚地缘政治、国际外交和政策改革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毕业于伦敦国王学院,主修全球治理,并致力于缩小学术界与政策制定之间的差距。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