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网视(尼泊尔)
一个摄影记者眼中的2020:这是你可能没有见过的33张照片
发布时间:2021-01-01 13:01
每每回看这些照片,我都感到骄傲。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作为一名摄影记者,我在一线,努力为所有人留下真实的记忆。

7月,陈中秋在新安江水库9孔泄洪现场拍摄。

2020年,无数中国人的生活轨迹,因疫情而改变:我们一起经历了困顿沮丧,迎来柳暗花明;经历了惊涛骇浪,回归平静的生活。回顾这一年,我们有失去,也有获得。

这一年即将过去,腾讯新闻推出“2020足‘记’”活动,邀请网友复盘自己的“足迹”。本期主角:杭州《都市快报》摄影记者陈中秋。他用足迹,记录下了这一年的诸多大事件。

抗疫

1月10日,春运开始了——这是摄影记者们一年一度的“重头戏”。我揣着相机,来到杭州火车站。

候车大厅内,人潮涌动。拖着大包小包行李的旅客,或行色匆匆,或躺卧在椅子上休息——这样的场景,和往年大同小异。

1月10日,2020年春运首日,杭州火车站,杭州地铁5号线工人胡绍徳、明友堂、夏建红、胡先栋(从左至右),挑着行李进站候车,准备回湖北黄冈老家,夏师傅还挑着一台落地扇。

1月10日,候车室里,一个小男孩躺在妈妈身边睡着了。

彼时,华南海鲜市场已经关停,“武汉”、 “疫情” 、“不明原因病毒性肺炎”等字眼开始频繁出现。

但拥挤的杭州东站内,还很少人戴口罩——大家并没有意识到,一场席卷全国的风暴即将到来。

10天后,1月20号,我走进杭州各大医院。发热门诊,人满为患。预检室的大门旁张贴了两张蓝色告示:“发病前2周内去过武汉的患者,请主动告知!!!” “进入发热门诊请自觉佩戴口罩!!!”

三个感叹号,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1月20日,杭州一家医院,老奶奶用手拨弄着口罩。当晚,钟南山院士明确表示,新型冠状肺炎肯定存在“人传人的现象”。

突如其来的消息,让所有人陷入不安。电视、微博、微信群、朋友圈,铺天盖地,全是与疫情相关的新闻。

这个春节,我原本计划去国外旅游。随着疫情蔓延,我退掉了机票。大年初二,我回到工作岗位,和其他同事开赴抗疫报道一线。

2月,陈中秋在抗疫现场采访。

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我把镜头对准了备受关注的李兰娟院士,连续几天,独家跟拍她在杭州抗疫一线奔波忙碌的身影。

跟拍一直持续到2月1日。当天,她离杭赴鄂,驰援武汉。

1月29日晚,李兰娟与央视新闻频道《新闻1+1》节目主持人白岩松连线。

1月31日中午,李兰娟参加完各地医院的视频连线会议后,小步跑回办公室,穿上外套,准备赶赴下一场会议。

2月13日,浙大一院即将出征的武汉医护人员理发前后对比图。

2月4日凌晨2点,杭州发布“防控疫情,人人有责”十项措施。

全市所有村庄、小区、单位实行封闭式管理。当所有人被要求“深居简出”时,我攥着出入证明、挎着相机,走遍大街小巷,记录下全城封闭的模样。

没有游客的西湖、不再堵车的高架,杭州,从未这般空旷……

居民住所的出入口,被高高的铁板墙围得死死的,小区保安们攥着测温枪,站在大门口,面对着空荡荡的街道。

通往杭州龙井村、满觉陇村、杨梅岭村的龙井路入口。

杭州上城区斗富二桥居民区。

大年初三,西湖边少了往日的热闹。

整座城市被按下暂停键,而我像个“闯入者”,在凝固的时间里,奔波在定点医院、疫情新闻发布会、交通枢纽防控点……

晚上回家,执勤的保安见到我,谨慎地退后几步。

春节过后,全国各地开始线上复工。“云端相见”成为疫情时期的常态。我走进许多市民家中,记录下“云上办公”、 “云上复学”的场景。

陈军,地产置业顾问,在家中穿着半身西装,通过直播向客户介绍项目情况。

贺旭,杭二中体育老师、班主任,在家给学生录制体能训练视频。

殷珍珍,浙江大学医疗健康产业MBA项目行政主任,在家一边“云办公”,一边带娃。

时间推进到3月,疫情缓解,西湖边春暖花开,白堤上桃红柳绿。

春天终于来了,日子也渐渐重回正轨。夜市复市,学校复学,影院复工。在重新变得拥挤的街头巷尾,我不再是孤独的“闯入者”。汹涌的人潮里,我再次举起相机。

2月20日,杭州植物园开放,灵峰探梅景点梅花盛开,一个小女孩忍不住摘下口罩靠近去闻,她说:“有香蕉的味道”。

3月26日,西湖边,一位老人坐在盛开的桃花树下赏景。

3月31日,即将凯旋的浙江省援鄂医疗队抵达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前,几名航空公司乘务人员在停机坪冒雨等候迎接。

7月19日零点,奥斯卡电影大世界复工后的首个零点场开映,“龙标”重回大银幕。

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至此,距离武汉解封,已过去整整5个月。

也是在这一天,我赶赴江城。

高楼林立间,上班族们端着热干面,边吃边赶路。长江大桥下,交谊舞爱好者们伴随着音乐,翩翩起舞。汉阳江滩旁,晚风拂面,散步的人越来越多。

9月8日,武汉花堤街,一家理发店的电视上正直播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

9月8日,武汉美术馆前,一名模特从简易试衣篷内走出,准备拍摄秋冬款女装广告。

平凡又可贵的瞬间,被依数纳入镜头。

每每回看这些照片,我都感到骄傲。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作为一名摄影记者,我在一线,努力为所有人留下真实的记忆。

在场

2020年,在报道疫情与脱贫攻坚之余,我也时刻关注着其他大大小小的新闻。

4月,钱江新城下,我等待着“超级月亮”。

5月,薇娅的直播间,镜头背后的“电商第一主播”。

6月,夏至的厦门,我终于目睹日环食的全过程。

时间进入7月后,我变得格外忙碌。

汛季来临,洪涝灾害多发。7月6日,杭州入梅第39天,新安江水库达到汛限水位,需要开闸泄洪,我和同事立即赶往现场。

7月7日上午10时,泄洪开始。

一天之内,泄洪孔逐步增开到7孔。湖水倾泻而出,重重砸在平面上,飞溅的水花浇得人浑身湿透。

我顾不上湿漉漉的自己,在现场寻找各个角度,全方位拍摄了泄洪的全过程。

7月8日9时,9孔全开。这是水库建成61年以来,首次9孔泄洪。我站在水电站大坝顶部,一边风平浪静,一边洪流奔涌。奔腾的水波掀起狂风暴雨,席卷了100米外山上的植被。“幸存”的草木,葱葱茏茏。被吞噬的,瞬间叶落树秃。

7月8日,新安江水库首次9孔全开泄洪。

一名工作人员在洪流前显得很渺小。

洪流掀起狂风暴雨,席卷了百米开外山上的植被。

7月推进到末尾时,我为“天问一号”赶往海南。

23日,我在文昌龙楼镇的海滩。烈日下的沙滩上,由近及远,层层叠叠,挤满了围观的市民和游客。人们撑着伞,高举着手机。我架起相机,同大家一起,见证了中国第一个火星探测器的发射。

7月23日12时41分,海南文昌,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

3天后,26日,我又在杭州杀妻案的案发小区,从来女士家门口到地下车库,来回走了好几遍,试图寻找着线索。

7月26日,杭州警方公布“失踪来女士系被丈夫杀害”案情后的第二天,来女士家的门口摆放着鲜花和蜡烛。

冲刺

2020年,我见证疫情,也见证脱贫攻坚。

6月起,我多次前往由杭州市对口帮扶的贵州黔东南州、新疆阿克苏市、湖北恩施州等地,聚焦普通中国人的故事,感受脱贫成效,见证小康新貌。

王丽(32岁)、王秋(32岁),贵州黔东南州丹寨县卡拉村鸟笼制作手艺人。

拜合提牙尔·艾买尔(24岁),新疆阿克苏市依干其乡巴格其村村民。

9月,我在恩施巴东县,见到18岁的许玉梅。

许玉梅家境极其贫寒。爸爸双目失明,妈妈左手残疾、患有癫痫。全家人只能靠每月1000多元的低保生活。

2018年,杭州的扶贫干部引入“加油木兰”公益保险项目。受益于项目,许玉梅每个学期能领到500元助学金,再加上社会各界的帮助,她的生活负担减轻许多。

在学校教学楼的绿树下,许玉梅把双手背在身后,抬起一只脚,歪着头,对着我的镜头微笑。

许玉梅(18岁),湖北恩施州巴东光明中学高三学生。

邰金宝(7岁),贵州黔东南州台江县方黎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居民。

她说:“我想去海边,想去大城市看看,相信总有一天能实现的。”

整个夏天,我在贵州、新疆、湖北,见到许许多多的“许玉梅”。

胡勇(42岁),湖北恩施州来凤县尚风寨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技术员。

陈兹方(31岁),湖北恩施州巴东县野三关镇残疾创业青年。

生活的重担,压在这些人身上,但他们依旧挺直了腰板,坚守着一颗勇敢的心。幸运的是,依靠“脱贫攻坚”的政策,他们都得以摆脱贫困。

我举起相机。小小的取景框里,每个人,眼神清亮,笑容灿烂。

回望今年,每一个重要的新闻瞬间,我都在场。有幸用镜头,定格分秒。

回看这些相片,回想曾走过的路,回忆曾遇到的人。2020就要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南亚网视舞台音响灯光宣传片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南亚网络电视观点和立场。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网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已获得点赞0
建议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