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网视(尼泊尔)
从大山走向世界艺术殿堂:《喜马拉雅》画师丹增诺布
责任编辑:南亚网视 刘美玉
发布时间:2024-02-17 11:10

Weixin Image_20240216185730

《喜马拉雅》(Himalaya)拍摄于1999年,集合了多国的优秀制作团队,由法国著名导演艾瑞克·瓦利(Éric Valli)执导。该片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通过主角的成长与探险,展现了尼泊尔喜马拉雅山区的壮丽风光和当地居民的生活,同时也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和人性的复杂性。

该片以喜马拉雅山为背景,讲述了发生在海拔五千米的喜马拉雅偏远山村多尔布(Dolpo)的故事,村里的男人们每年赶着牦牛队翻山越岭前往北部高地,将岩盐从高原运到低地换取粮食。

himalaya_web

在电影中除了除了女主角外,其他所有角色均由真正的酋长、喇嘛和当地村民扮演,与其说是演戏不如说他们在银幕上讲述了自己的生活。

丹增诺布出生于多尔布一个有着四百多年传承的唐卡世家。他的父亲是唐卡画师也是瑜伽士,他从小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唐卡和修行佛法。

电影中那位僧人以丹增诺布为原型,当这位僧人决定离开平静的寺院跟随父亲去运盐,他们面临的考验包括穿越狭窄危险的雪山垭口以及突如其来的暴风雪。父亲问他为什么选择加入,他答道:当你面前有两条路时,选择最难的一条。

Weixin Image_20240216185736

丹增诺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细节的精湛描绘,为观众呈现了一幅幅令人震撼的喜马拉雅山脉画面。他的画作不仅是一次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对电影主题的深刻诠释。

近日,南亚网视记者采访了丹增诺布,他分享了他的创作灵感来源、绘画风格以及对参与这部合拍电影的感受。

Weixin Image_20240216185659

他将传统唐卡技法与喜马拉雅山风景融合在一起。他的作品出现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私人收藏以及一些国际出版物中,包括《喜马拉雅商队》、《国家地理》和电影《喜马拉雅》,他也是儿童读物的插画家。

丹增诺布的艺术之路始于他对家乡壮丽山川的热爱。他说:“我从小就生活在喜马拉雅山的怀抱中,那里的山峰、云雾和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深深烙印在我的心里。”

正是这份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激发了他将这些元素融入画作的热情。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再现,更是对佛教哲学的思考和表达。

在《喜马拉雅》这部电影中,丹增诺布的绘画风格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他采用传统唐卡绘画技法,结合喜马拉雅的自然风景,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他的画作通常以蓝色、白色和灰色为主色调,描绘喜马拉雅的雪山、草地、牦牛和那里的人。每一笔都透露出对自然的尊重和对生命的颂扬。

Weixin Image_20240216185712

丹增诺布表示:“我希望我的画作能够让观众感受到喜马拉雅的神秘和壮丽,同时也能够感受到那里人们的朴实和坚韧。”

参与这部电影的拍摄对丹增诺布来说是一次宝贵的人生体验,从此,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在此之前,他从没见过树,他没见过飞机,没见过有轮子的车…….电影实地拍摄完毕后,他随导演来到法国参与后期制作。经过一年多的精心剪辑配乐,这部电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维基百科介绍该片,“是由法国、尼泊尼、瑞士和英国四国合作,历时9个月拍摄的剧情与纪录大片,曾入围第72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提名,2000年恺撒最佳摄影奖。”

Weixin Image_20240216185719

他认为,艺术没有国界,通过电影这一平台,他能够将自己对喜马拉雅的理解分享给全世界的观众。

丹增诺布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的个人才华,也在于他所代表的文化背景。《喜马拉雅》这部电影展示了尼泊尔喜马拉雅藏文化社区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艺术传统,同时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丹增诺布希望通过他的画作,能够激发更多人对喜马拉雅地区的兴趣和关注,促进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

2006年他曾前往拉萨参观,他的曾祖母来自西藏昌都地区,小时候常常听老人家讲述布达拉宫、大昭寺、甘丹寺……这些名字耳熟能详在他心里留下深刻印记,当他亲眼见到这些宏伟的建筑时,他感觉非常亲切。

Weixin Image_20240216185725

在采访的最后,他表示非常喜欢中国的传统绘画艺术,希望能够有机会和中国的艺术家交流,也希望有机会去中国开画展。

在影片的最后一幕中,年轻的喇嘛诺布回到了他的寺院,以色彩缤纷、风格化的壁画形式重现了这次经历,而这些壁画是丹增诺布花费半年时间亲笔绘制的。(完)

南亚网视舞台音响灯光宣传片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南亚网络电视观点和立场。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网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已获得点赞0
建议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