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网视加德满都7月11日讯 据《环球时报》报道,“多样文明是世界的本色。历史昭示我们,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都离不开文明的交流互鉴。”7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当天在北京开幕的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致贺信。这场为期两天的会议以“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 共促世界和平发展”为主题,来自约140个国家和地区的政界、文化界、教育界人士等600余人出席开幕式。有外媒评论提到,超过600人报名参加此次会议,反映出全球对文明与可持续发展议题的高度关注,这一会议也正成为在和平与发展框架下探讨人类文明多样性的重要平台。
受邀参加此次活动的外文出版社荣誉英文主编大卫·弗格森10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此次会议体现了一种更广泛的治理理念,即以对话取代冲突,这凸显了中国对促进全球理解与合作的郑重承诺。此次会议的高规格组织也彰显了中国推动文明间和平交流的决心。
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10日在北京开幕,主题为“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 共促世界和平发展”,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共同主办。 李 昊摄
习主席贺信为文明对话指明方向
在7月10日下午开幕的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李书磊宣读了习近平主席的贺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蔡奇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
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当前,国际形势变乱交织,人类站在新的十字路口,迫切需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习近平强调,中国愿同各国一道,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为人类文明进步、世界和平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习主席在贺信中说:“希望各位代表深入交流、凝聚共识,为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不同文明和合共生贡献智慧和力量。”
蔡奇表示,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此次会议,专门发来贺信,贺信站位高远,思想深邃,为接下来的文明对话指明了方向。两年多前,习近平主席郑重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热烈反响和积极呼应。两年多来,全球文明倡议的理念主张日益成为全球性共识,并不断转化为生动探索和实践。
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面向世界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作为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的又一重要公共思想产品,全球文明倡议持续在国际社会引起共鸣。
“我们今日齐聚一堂,只为共同决心:建设更和平、公正、文明的人类未来。”在开幕式上,印度尼西亚前总统梅加瓦蒂发表演讲。据印尼《商报》10日报道,梅加瓦蒂强调,此次对话不仅是领导人聚会,更是所有渴望公正文明世界秩序者的良知呼唤。她表示:“这是让我们共同追忆曾从殖民废墟中重生、梦想更公平和平文明世界的集体记忆空间。”除梅加瓦蒂外,纳米比亚前总统姆本巴、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比利时前首相莱特姆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他们表示,尊重文明多样性,共促世界和平发展,是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命题,全球文明倡议为世界注入了稳定性和确定性,各国应共同努力,在坦诚交流、互学互鉴中赓续文明薪火,共创美好未来。
西班牙《共和国报》评论称,此次会议的重要性在于其推动不同文化和文明间进行对话的能力。在一个日益互联互通却又趋于两极化的世界中,这种对话至关重要。这一活动也凸显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增长的重要性,该国已成为推动多边主义、抵制近年来全球政治中单边主义趋势的关键力量。因此,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不仅是一个对话平台,更彰显了相关国家引领世界走向更包容、和谐未来的意愿。
“相信中国就是相信未来”
《环球时报》记者注意到,在宣读习主席的贺信时,会场上的嘉宾纷纷凝神静听,不时点头称赞。在故事分享环节,会场气氛热烈,3位收到过习主席亲笔书信的外国友人分享了自己与中国的不解之缘。“我们不是同一个人,但我们必须成为同行者。相信中国就是相信未来,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中国丹麦商会全国创始会长、“中国女婿”西蒙·利希滕贝格话音刚落,会场响起一片掌声。
在聆听了多个与习主席书信往来的故事后,南非前资深外交官格罗布勒会后也向《环球时报》记者分享了他们曾致信习主席的故事。“我与60多位非洲学者朋友一起,深度参与起草一封信。作为学者,我们在这封信中表达了感激之情。”格罗布勒回忆道,“首先,我们表达了对习主席所做工作的钦佩之情,不仅是对贵国‘以人为本’的方针,也是对他积极推动发展和对外友好关系、致力于和平所做的工作。大约两周后,我们收到了回信……这非常令人鼓舞。”
格罗布勒期待中国与南非之间能够进一步拓展民间和教育交流。他表示,此次会议意义重大,不仅对南非和非洲重要,对整个世界都很重要。“我认为世界会关注此次会议及其成果,因为我们生活在困难且不稳定的时代,而这次会议可能为对话与和平作出重大贡献。”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李海东10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众多国家,尤其是全球南方国家,对全球文明倡议表现出积极响应和普遍欢迎,这表明尽管世界处于转折关口,但爱好和平、渴望文明互鉴的力量仍是国际社会主流。
这种响应印证了全球文明倡议的普适性,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对公平包容国际秩序的夙愿,也彰显了该倡议已成为凝聚全球南方的共识性方案。
“全球文明倡议就是整座‘金字塔’的基础”
去年,第78届联大协商一致通过中国联合80多个国家提出的设立文明对话国际日决议。今年6月10日,世界多地举行活动,庆祝首个“文明对话国际日”。7月10日举行的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也被外界形容为“全球文明倡议的一部分”,承载着“为不同文明之间的未来合作与理解奠定基础”的希望。根据议程,此次会议的6个分论坛将在11日同步展开,就文明交流互鉴与建设包容世界、全球发展繁荣、文化传承创新、人民相知相亲、科技创新发展、学术对话六大议题进行讨论。
“中国一直在积极推动全球文明间的对话,因为这就是中国一直以来的传统。”埃及前总理、沙拉夫可持续发展基金会主席伊萨姆·沙拉夫向记者充分肯定中国以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努力,“习主席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对世界非常重要,而且非常具有可行性。因为在中国,你能亲眼看到基于这一倡议的实践。我总是说中国是一个‘大国、小世界’,因为中国幅员辽阔,但内部又能多元共存。中国文化以和谐与信任为基础,所以56个民族能够和谐共处。因此我相信,这项倡议不仅是为了彼此信任,而是我们在彼此信任后才能实现和平,有了和平便能实现发展,而发展又带来繁荣。因此,全球文明倡议就是整座‘金字塔’的基础。”
正如联合国“文明对话国际日”页面介绍的那样,当今世界多重危机相互交织,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仍然是消除歧视和偏见、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加强国家间联系以及巩固全球团结的最有效途径。
“我们必须摆脱‘我们对抗他们’的对立叙事,转而拥抱能体现我们共同价值的理念。我们不应该因为语言不同、肤色各异或文化差异就陷入冲突。我们同属人类命运共同体,完全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毕竟,这个世界本就应该兼容多元声音。”肯尼亚前内阁部长拉斐尔·图朱10日在会场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真正的文明建立在“分享、共生和相互尊重的能力”之上,他赞扬了中国在肯尼亚承建的蒙内铁路,并期待中国能够开展更多民间交流、教育与文化合作项目。
巴基斯坦新闻与广播部长塔拉尔10日也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文明对话,我们可以用软实力化解冲突、促进和平。这是应对地区冲突、恐怖主义等问题的有效路径。”他强调,文明对话不仅是国家间关系的润滑剂,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