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网视加德满都7月11日讯 据《环球时报》报道,近期,美国总统明确将“对等关税”暂缓期延长至8月1日,并称这一日期“不会再变”。这一表态背后,美国关税政策的反复无常正持续给全球航运业和供应链带来严峻考验。
继4月宣布关税计划引发企业抢先进口潮后,此次暂缓期的延长并未催生新一轮进口高峰。美国洛杉矶港数据显示,5月TEU量同比下降5%,预计7月同比将降27%,反映出市场预期的转变。威达信集团亚洲区首席商务官柯灵芸指出,保护主义推高的成本正促使企业重新布局供应链,本地化和近岸外包趋势日益明显,这可能长期抑制国际航运需求。
库存高企是当前供应链的另一大特点。一季度抢货潮使美国零售商库存充足,虽有所消耗,但6月美国物流经理指数(LMI)升至近两年高位,主要因库存水平上升。专家认为,在现有库存和关税压力下,未来进口规模可能低于预期。这直接导致海运需求疲软,运价大幅下跌。德鲁里数据显示,集装箱运费环比下跌5.7%,较峰值跌超20%,反映了美国进口需求的持续疲软。
航运巨头马士基也坦言,政策透明度下降和不断变化的截止日期正影响企业运输决策,其平均关税负担约为21%。柯灵芸预计,短期内政策不确定性将导致航运量波动,中期则可能在较低水平稳定。
全球航运业面临的挑战远不止关税。地缘政治冲突正推高保险成本。战争风险保险费率均有不同程度上涨,以色列港口相关费率更飙升至0.7%,进一步增加了运营成本。
面对这一复杂局面,柯灵芸建议企业采取多维度策略,包括与货代重新谈判、测试危机预案、优化高风险区运输、多元化供应链、调整价格效率以及扩大保险范围等。同时,她也警告,实施“近岸外包”等策略可能遭遇监管差异、劳动力技能不足、原产地规则复杂等挑战,短期内可能导致运营中断。
尽管东南亚等地区可能寻求与美国谈判以争取更优条件,但整体而言,关税政策推高成本的趋势难以避免,对全球制造业和消费者都将产生影响。供应链的重构之路,在政策与地缘政治的双重变奏下,充满未知与挑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