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网视(尼泊尔)
罗姣姣:如何让综艺节目回归价值本位
责任编辑:南亚网视 刘美玉
发布时间:2023-08-22 11:44

u=1735683851,2132765856&fm=253&fmt=auto&app=120&f=JPEG.webp

南亚网视加德满都8月22日讯 据环球时报报道,《中国好声音》这档中国具有代表性的综艺节目走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近日,一段李玟生前控诉“好声音”的录音曝光,内容涉及她在录制期间遭受的不公待遇。人们对于李玟的怀念,对于其遭受不公待遇的心疼,加之对于一些综艺节目弄虚作假的反感,在此次事件中叠加放大,牵扯出大众的另一条情绪线索,那就是苦真人秀不“真”久矣。

近年来,综艺节目搬演、造假的现象屡被诟病,而选秀节目是其中的重灾区。在看似公平的节目机制下,却可能存在着幕后操控。节目可能标榜为普通人实现梦想,但决定命运的话语权却可能被某些背后的因素左右,这也是此次“好声音”事件中公众的一种情绪指向。事件更清晰的脉络也许有待进一步还原,但此次事件无疑折射出了综艺行业发展过程中的某些偶然与必然。

“好声音”在中国综艺节目的坐标谱系上,是极具代表性的一档。诞生于2012年,它一定程度上开启了中国综艺节目真正意义上市场化发展的大门。其制播分离的合作模式(制播分离是指在电视节目的生产、流通与播出的过程中,节目的生产制作与节目的播出分别由不同的单位负责的管理制度),让节目制作方走上了资本化的道路,也将中国综艺推进到了大片化的时代。在此后几年,大量市场化的综艺制作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电视人跳出体制进入市场打拼成了一种现象,综艺节目形态模式经历了多样化的变迁,从引进到原创渐起。10年间,中国综艺节目经历了从原始积累到高速推进再到冷却降温乃至亟待破局的过程,这背后有媒介环境本身的变迁,也有市场发展的规律,而“好声音”是为数不多在这个过程中一直还在“坚守”的一档。

在“好声音”的初创期,其身上所带的革新气息是显而易见的。新型的制播分离方式改变了制作方相对弱势的局面,在节目制作和版权运作上有着强大的话语权。在这个过程中,综艺节目这种视听类型纳入到资本化和商品化的轨道。综艺,成为一种能够进行IP化开发的产品。

然而这一切背后也为如今的争议埋下了某些伏笔。商品化开发,资本化运作,意味着制作方除了考虑节目内容本体的维度之外,还要将IP相关的外围层开发纳入到节目制作的逻辑之中,因此评判的标准就不能简单以好声音为衡量,节目参与者也变成商品链条中的一环。是否具备被“开发”的可能性,对节目组来说,一定程度上比单纯的好嗓音更为重要。

实际上,“内幕”“造假”问题已经不是综艺节目第一次引起诟病。我们刚刚梳理了综艺节目的运行有其资本的逻辑和目的。但商品化原则是否健康、合理,是此类综艺能否获得长续发展的关键。作为视听艺术形态,综艺节目是造梦的文本。还是以“好声音”为例。节目当年能够收获大批观众,与其营造的为普通人打开命运之门的场域有紧密的关系。导师们的口头禅“你的梦想是什么”实际上是这种造梦空间营造出的显性符号,打造出普通人只要有实力就能够实现梦想的强烈隐喻。无数普通人代入其中,被感动、被激励。因此,综艺节目即使进行市场化和商品化的开发,也不能偏离其文艺属性和媒体的价值属性,否则“失控”可能在所难免。

部分综艺节目在制播过程中,确实存在走偏路和走捷径的现象,在流量和注意力逻辑的驱使下,通过搬演、造假的方式制造所谓的看点和话题点。但是随着大众视听消费经验的提升,虚假的内容显然越来越难让人信服、买单,综艺节目的制作者们是时候让制播回归到艺术本位和价值本位。尊重制播本身的规律,或许才能突破当下行业面临的普遍困境。

综艺节目从形态样态到传播方式再到商业模式,都亟待破局,但无论如何,回归文艺创作的初心,对大众报以足够的尊重,以真诚为底色方能找到未来发展的进路。(作者是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完)

(责任编辑:刘美玉 审核:罗蒙山)

南亚网视舞台音响灯光宣传片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南亚网络电视观点和立场。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网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已获得点赞0
建议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