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南亚网视(尼泊尔)
中尼建交70周年系列报道三:跨越喜马拉雅的友谊桥梁 中国驻尼泊尔使馆 70 年工作亮点纪实
责任编辑:南亚网络电视
作者:南亚网视编辑部
发布时间:2025-05-13 11:19


编者按:在历史的浩瀚长河中,70 年不过是短暂的一瞬。然而,对于中国与尼泊尔这对友好邻邦而言,这 70 年却是一部波澜壮阔、满载情谊的壮丽史诗。自 1955 年两国正式建交,中尼友谊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的深度合作中不断升华。从携手抵御自然灾害的众志成城,到共建跨喜马拉雅立体互联互通网络的宏伟蓝图,再到佛教文化交流与传统节日互动中民众心灵的紧密相连,每一个瞬间都镌刻着两国深厚的情谊。

值此中尼建交 70 周年的重要时刻,南亚网视精心策划系列报道,将全方位、多层次地呈现这 70 年来的动人故事与伟大成就,带您领略这份跨越喜马拉雅山脉的珍贵友谊,探寻未来更加广阔的合作空间。让我们一同见证,中尼友好如何在新时代续写璀璨篇章,奏响合作共赢的时代强音。

中尼建交70周年系列报道三:跨越喜马拉雅的友谊桥梁:中国驻尼泊尔使馆 70 年工作亮点纪实

  中尼建交70周年系列报道跨越喜马拉雅的友谊桥梁  中国驻尼泊尔使馆 70 年工作亮点纪实

1955 年 8 月 1 日,中国与尼泊尔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片被喜马拉雅山脉隔开的土地,从此架起了一座跨越雪山的友谊桥梁。70 年来,在中国外交部的领导下,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历任大使和武官共同努力,始终以 “和平共处、互利共赢” 为指引,推动中尼关系从友好邻邦升级为 “面向发展与繁荣的世代友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值此建交 70 周年之际,南亚网视记者沿着历史的轨迹,探寻使馆在政治互信、经济合作、人文交流等领域留下的深刻印记。

政治互信:奠定世代友好的基石 高层引领与战略共识的深化

中尼关系的每一次跨越,都离不开高层互动的战略擘画。周恩来总理是首位访问尼泊尔的中国领导人,为两国早期友好关系奠定基础。1960 年访问期间,双方签署《中尼边界条约》,彻底解决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成为中尼友好的重要里程碑。此后的五十多年,中尼双方高层互访不断,进一步加深了两国的友谊。

2019 年,习近平主席对尼泊尔进行历史性国事访问,这是中国国家主席时隔 23 年再次访尼,两国领导人共同宣布建立 “面向发展与繁荣的世代友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签署 20 份合作文件,涵盖基础设施、能源、教育、科技等多个领域,为两国关系锚定了新的历史方位。

2024 年 12 月,习近平主席在京会见尼泊尔总理奥利时,再次强调 “中方将中尼关系置于周边外交重要位置,愿同尼方一道,推动两国关系取得更大发展”,为中尼关系长远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历任大使作为高层共识的执行者,始终将战略对接作为核心任务。首任大使袁仲贤(兼任)推动中尼建交初期的政治互信建立,参与签署《中尼保持友好关系以及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尼泊尔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为两国早期经贸合作奠定基础。

潘自力大使(兼任)任内促成 1960 年《中尼边界协定》和《中尼经济援助协定》签署,划定两国边界并启动中国对尼无偿援助。他还推动两国互设大使馆,强化外交机制建设。

张世杰大使参与中尼公路(中国段)建设的前期协调工作,该公路于 1965 年全线通车,成为连接两国的重要陆路通道。还有杨公素、王泽、曹痴、彭光伟、马牧鸣、屠国维、李德标、邵炯初、张九桓、曾序勇、吴从勇、孙和平、郑祥林、邱国洪、杨厚兰、吴春太、于红等在不同任期内前赴后继,为中尼外交立下汗马功劳。

侯艳琪大使任内,积极推动中尼关系发展,习近平主席对尼泊尔进行历史性国事访问,两国将双边关系提升为 “面向发展与繁荣的世代友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现任陈松大使接过接力棒后,推动签署《共同推进 “一带一路” 建设的合作框架协议》,将中尼合作纳入 “一带一路” 宏大版图,为尼泊尔从 “陆锁国” 向 “陆联国” 转型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

核心利益的坚定支持与相互尊重

在国际风云变幻中,中尼始终在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支持,成为新型国际关系的典范。尼方在涉藏、台湾等问题上,始终秉持一个中国原则,坚定支持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2025 年 5 月,加德满都举办的 “友谊的传承:镜头下的尼中关系 70 年” 图片展上,一幅幅珍贵影像记录了两国在国际舞台上相互声援的动人场景。

中国驻尼使馆同样尊重尼泊尔的主权和自主选择,在尼泊尔民主化转型、和平进程等关键节点发挥建设性作用。孙和平大使在任期间,面对尼泊尔复杂的国内局势,积极协助尼政府与反政府武装谈判,穿梭斡旋于各方之间,为维护地区稳定贡献了中国智慧,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外交担当。

经济合作:从公路到铁路的互联互通传奇 基建先行:打通发展的 “任督二脉”

1965 年,中尼公路(中国段)通车,这条蜿蜒在雪山之间的公路,成为连接两国的第一条 “经济动脉”,让喜马拉雅山脉不再是阻隔,而是合作的纽带。此后,中国驻尼使馆持续推动基础设施合作升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基建佳话。

中尼跨境铁路:从梦想照进现实吉隆至加德满都铁路项目,是中尼互联互通的标志性工程。这条铁路将穿越世界最高的喜马拉雅山脉,工程难度堪称 “铁路建设的珠穆朗玛峰”。中国工程师们克服高寒缺氧、地质复杂等世界级难题,目前可行性研究已取得实质性进展。建成后,从中国西藏到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的行程将从两天缩短至数小时,彻底改变尼泊尔的交通格局。

博克拉国际机场:开启航空合作新纪元 2025 年 3 月,拉萨至博克拉国际航线正式通航,每周两班的客机如银色纽带,连接起两座历史文化名城。这座由中国援建的博克拉国际机场,结束了尼泊尔中西部地区没有现代化机场的历史,预计每年可吸引 50 万游客,带动当地旅游业和服务业腾飞,成为中尼航空合作的新枢纽。

逊科西马林引水隧道:穿越地质禁区的民生工程 2024 年 5 月,由中国企业承建的逊科西马林引水隧道主体提前一年贯通,这一消息让尼泊尔东部 5 个县的农民欢呼雀跃。这条全长 13.3 公里的隧道,是全球首条穿越 “西瓦里克 + 加德满都旋卷” 复杂地质的双护盾 TBM 隧道,施工过程中,中方技术团队攻克了 120 米深的软土地层、频繁的地质断裂带等难题,不仅引入先进技术,还为尼方培养了 500 余名本地技术工人。隧道建成后,可灌溉 12.2 万公顷农田,预计每年为尼泊尔减少 2 亿美元的农产品进口逆差,被尼泊尔总理普拉昌达赞誉为 “国家荣誉工程”。

贸易与投资:从单一到多元的华丽转身

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中尼贸易与投资合作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2023 年,双边贸易额达 126.9 亿元人民币(约合 17.6 亿美元),同比增长 15.6%,中国连续多年稳居尼泊尔第二大贸易伙伴。贸易结构从早期的茶叶、羊毛等轻工产品,逐步扩展至水电设备、新能源、信息技术等高端领域。

中国援建的博克拉水电站,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尼泊尔的山水之间,有效缓解了当地电力短缺问题,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太阳能 “幸福社区” 项目,则如点点星光洒落在尼泊尔的乡村,为偏远地区送去清洁能源,照亮了当地民众的生活。

在投资领域,中尼签署的《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中尼自由贸易协定》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企业营造了稳定、透明的投资环境。截至 2024 年,中国在尼投资项目涵盖基建、能源、农业、制造业等多个领域,直接创造就业岗位超 5 万个,带动了尼泊尔相关产业的发展,增进了当地民众的福祉。

人文交流:跨越国界的心灵对话 教育合作:培育友谊的种子

教育是国与国交往的基石,中国通过奖学金、孔子学院等平台,为尼泊尔培育了大批知华友华的人才。截至 2024 年,累计向尼泊尔提供奖学金名额超 3000 个,尼学生来华留学人数年均增长 12%。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总能看到尼泊尔留学生勤奋学习的身影,他们成为中尼文化交流的使者。

孔子学院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在尼泊尔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2025 年 “欢乐春节” 文艺演出在加德满都盛大举行,中尼艺术家同台献艺,中国的二胡演奏与尼泊尔的传统舞蹈交相辉映,一曲《上海谣》与《木棉花开》的合唱,更是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让尼泊尔民众领略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医疗与民生:播撒希望的阳光

中国对尼泊尔的民生援助,始终聚焦于改善民众生活质量,从眼科手术到社区建设,处处体现着 “以人民为中心” 的理念。自 2014 年起,“丝路光明行” 活动如同一束强光,照亮了尼泊尔白内障患者的世界,累计为 500 余名患者恢复视力,让他们重见光明,重拾生活的信心。援尼医疗队更是被誉为 “白衣天使”,他们扎根尼泊尔,累计诊治患者 200 多万人次,实施手术近 5 万例,培养医务人员 3000 余名,将中国的医疗技术和爱心传递到尼泊尔的每一个角落。

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国展现了大国担当。加德满都杜巴广场的九层神庙,历经岁月侵蚀和地震灾害,一度破败不堪。中国专家团队凭借精湛的技艺和严谨的态度,承担起最复杂的木雕修复工作,不仅让古迹重现昔日辉煌,更通过 “传帮带” 模式培养了 200 余名尼泊尔传统工匠,成为中尼文化遗产保护合作的典范。

“幸福社区” 项目则是中尼民生合作的又一亮点,中国在尼泊尔偏远地区建设太阳能卫浴、饮用水设施等,直接惠及 20 万民众,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让幸福之花开遍尼泊尔的乡村。

旅游与民间往来:编织友谊的纽带

中尼旅游合作如同一幅绚丽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2023 年,尼泊尔成为中国公民出境团队游试点国家,成都至博克拉、拉萨至博克拉等航线的开通,为两国游客提供了便捷的出行选择,中国赴尼游客量同比增长 40%。在加德满都的杜巴广场、博克拉的费瓦湖,随处可见中国游客的身影,他们感受着尼泊尔的异域风情,也将中国的友好情谊带回国内。

民间交流是中尼友谊的源头活水,中尼民间合作论坛、青年交流营、企业家峰会等活动此起彼伏,增进了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在尼泊尔的大街小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在中国的城市,尼泊尔的手工艺品店、餐厅也成为人们感受尼泊尔风情的窗口。

安全协作:守护边境的和平盾牌 军事交流:铸就钢铁般的友谊

中尼军事合作以 “珠峰友谊” 系列联合训练为标志,成为两国安全协作的亮丽名片。2024 年 9 月,“珠峰友谊 - 2024” 陆军联合反恐训练在重庆举行,两国军人在城市街区反恐行动、山地救援等科目中密切配合,相互学习,提升了协同作战能力。训练期间,中国军人的专业素养和尼泊尔军人的坚韧精神相互交融,结下了深厚的战友之情,尼军参谋长希格德尔上将感慨地说:“这是两国军队互信的重要体现。”

中国在军事装备援助和能力建设方面,也为尼泊尔提供了有力支持。向尼军提供新型轮式装甲车、通信设备等装备,支持尼建立首个弹药生产线,2024 年 4 月签署的《中尼军事技术合作议定书》,更是将合作提升到新的高度,涵盖无人机技术转让等前沿领域,助力尼泊尔国防工业自主化发展。

边境安全:构建稳定的屏障

中尼边境线长约 1414 公里,如何维护边境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是两国共同的责任。双方通过定期会晤、联合巡逻、建立联合清山行动机制等方式,有效打击跨境犯罪,确保边境安全。1996 年签署的《中尼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措施的协定》,为边境管控提供了制度保障,2024 年进一步深化的边境海关互访机制,在推动贸易便利化的同时,也加强了安全合作,让边境成为两国友好的纽带而非屏障。

国际协作:从区域到全球的合作网络 区域合作:打造发展共同体

在区域合作机制中,中尼始终保持密切协作,共同推动地区发展。在 BIMSTEC(环孟加拉湾多领域经济技术合作倡议)框架下,两国共同倡导加强互联互通建设,推动跨境公路、铁路项目,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南盟等组织中,中尼也积极协调立场,为南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中尼围绕珠峰开展生态旅游、冰川研究等合作,共同应对环境问题。两国科学家携手开展的珠峰地区环境监测项目,为保护 “地球第三极” 的生态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成为全球绿色发展的典范。

全球治理:贡献智慧与力量

在全球治理层面,中国支持尼泊尔参与全球发展倡议,推动其在减贫、教育、卫生等领域的合作。2024 年签署的《关于共同落实全球发展倡议的合作文件》,聚焦农业现代化、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为尼泊尔的发展注入新动能。在国际事务中,中尼就维护多边主义、反对保护主义、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等议题保持密切协调,共同发出发展中国家的声音,成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积极推动者。

站在新起点,共绘合作新蓝图

70 年风雨兼程,中国驻尼泊尔使馆始终是中尼友谊的桥梁与纽带。从袁仲贤大使推动签署首份经贸协定,到陈松大使见证逊科西马林隧道贯通,历任外交官以行动诠释了 “亲诚惠容” 的周边外交理念。他们在雪山之巅播撒友谊的种子,在尼泊尔的土地上浇灌合作的花朵,让中尼友好如同喜马拉雅山脉般巍峨耸立,历久弥坚。

随着 “一带一路” 倡议的深入实施,中尼在基建、能源、科技、绿色发展等领域的合作将迎来新的机遇。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中尼友好具有深厚民意基础,已成为尼泊尔各党派、各界别的高度共识。” 站在建交 70 周年的新起点上,两国将继续携手前行,以政治互信为基石,以经济合作为主线,以人文交流为纽带,书写跨越喜马拉雅的合作新篇章,让两国人民的友谊如同珠峰之雪般纯洁永恒,如同恒河之水般奔腾不息。(南亚网视编辑部)

 

:本文综合外交部、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军网、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等权威来源信息。特此致谢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南亚网络电视观点和立场。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网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已获得点赞0
建议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