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网视加德满都5月13日讯 5月12日,在海拔5000米的喜马拉雅山脉深处,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告别仪式。来自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ICIMOD)、多国科研机构及当地社区的50余人,徒步抵达尼泊尔朗塘地区雅拉冰川脚下,为这座即将被宣告“死亡”的冰川举行悼念活动。这是亚洲首座冰川纪念碑的落成仪式,也是全球气候危机的又一具象化警示。
图片来源:吉滕德拉·拉吉·巴贾拉查亚(ICIMOD)
朗塘雅拉冰川因气温上升即将加入全球“死亡”冰川名录,12日逾50人在海拔5000米之上集会,致敬消逝的冰川。镌刻作家曼朱什里·塔帕与安德利·斯奈尔·马格纳森寄语的花岗岩石碑落成于冰川现址。
冰川消亡:66%的消融与784米的退缩
自1974年日本科学家首次系统监测以来,雅拉冰川已萎缩66%,末端退缩784米。过去50年间,其消融速度持续加剧,成为喜马拉雅中部消退最快的冰川之一。据预测,雅拉将成为尼泊尔首个被正式划为“死亡”的冰川——即失去持续运动能力、无法自我修复的冰体。
这座冰川不仅是气候变化的“风向标”,更是区域科研的摇篮。自2011年起,来自阿富汗、中国、印度等国的百余名科研人员在此接受冰川学培训,积累的实地监测数据填补了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地区(HKH)的研究空白。ICIMOD冰川学家夏拉德·乔希指出:“雅拉是喜马拉雅仅有的7个被持续监测逾十年的冰川之一,其数据揭示的冰雪流失速度远超预期。”
纪念碑
冰川葬礼:石碑铭刻人类警醒与诗意哀悼
纪念碑由花岗岩制作而成,分别镌刻尼泊尔作家曼朱什里·塔帕与冰岛作家安德利·马格纳森的寄语。塔帕的文字如挽歌:“雅拉,众神于高山编织梦境,凛冽中孕育神性。梦见冰川,梦见下游文明,梦见我们所知与所爱的一切。”马格纳森则以数据警示未来:“2025年5月,大气二氧化碳浓度426ppm。唯你们知晓我们是否采取了行动。”
这是马格纳森碑文第三次现身冰川葬礼,此前冰岛(2019年)与墨西哥(2021年)的消亡冰川旁亦留下相似宣言。雅拉纪念碑的设立,标志着亚洲正式加入全球“冰川葬礼”行动——瑞士、美国等地已有6座冰川通过仪式宣告消逝。
危机迫近:喜马拉雅冰川关乎20亿人命运
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地区拥有全球极地外最大冰雪储量,滋养着亚洲十大河流系统,为20亿人提供水源。然而,该区域超半数的5.4万条冰川或将在本世纪末消失。ICIMOD总干事白玛嘉措警告:“冰川消融正从‘图表数据’演变为‘生存威胁’。当前冰雪融水虽暂时增加河流流量,但峰值后的大幅衰减将冲击农业、能源与地缘稳定。”
研究显示,自1975年以来,全球山地冰川已损失近九万亿吨冰体,相当于印度全境被2.72米厚冰层覆盖。若碳排放维持现状,喜马拉雅冰川体积到2100年可能锐减80%。
科学家呼吁:用区域合作对抗气候灾难
参与活动的印度前气候特使什亚姆·萨兰强调:“冰川消亡揭示的不仅是环境危机,更是文明存续的考验。当冰川融水在25年后开始衰减,当前的地缘分歧将显得微不足道。”ICIMOD提出,加强跨境数据共享与低碳转型是延缓危机的关键。
随着佛教僧侣的诵经声在雪峰间回荡,雅拉冰川的岩屑堆上,新立的花岗岩碑沉默矗立。它们既是悼念逝去的丰碑,也是人类自我救赎的倒计时牌。
【背景链接】
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地区横跨8国,供养全球1/4人口。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ICIMOD)作为区域性政府间组织,持续监测该区域超1000个冰川湖溃决风险,其《战略规划2030》提出通过绿色转型构建气候韧性。(完)
(本文数据来源:ICIMOD、世界冰川监测署、联合国环境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