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网视(尼泊尔)
《侦察英雄》导演郑晓龙接受《环球时报》专访:用作品讲好普通人的故事
责任编辑:南亚网视 刘美玉
发布时间:2024-01-21 09:35

425a388282b8c01e243413a2c81a27abu1

导演郑晓龙 图源 视觉中国

南亚网视加德满都1月21日讯 据环球时报报道(作者:牛小曼 杨柳)“普通的战士更值得我们歌颂,我觉得要充分讲清楚这件事。”郑晓龙执导的剧集《侦察英雄》9日开播,该剧从侦察兵视角出发,讲述了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志愿军某师侦察部队在侦察科长梁辰的带领下,多次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侦察、营救、奇袭等艰巨任务,付出了巨大牺牲,歌颂了他们保家卫国、守护和平的崇高精神。近日接受《环球时报》专访时,郑晓龙分享了《侦察英雄》的幕后故事。

“大型夜外彩色电视剧”

环球时报:《侦察英雄》为什么选用侦察兵的视角来切入?如何把控战场细节?

郑晓龙:侦察兵属于特种部队,他们的作战能力和个人素质都非常高,需要打探敌人的部队部署、调动目的等,在战争中起到关键作用。选用侦察兵的视角来讲述,最能表现抗美援朝志愿军的作战意志和作战能力。

为了呈现更符合当时战场的真实情况,开拍前我们做了大量调查工作,还走访了老志愿军战士,了解朝鲜战场的战力、战略等。拍摄时有军事顾问,编剧刘戈建是军人出身,还当过军事教官,我也有当兵的经验,我们的父母也都是军人,所以对细节的把控会很细致、严格。

环球时报:剧集整体人物动作、敌我阵营等细节都十分清晰,如何做到这一点?是否担心战争场面较多使观众审美疲劳?

郑晓龙:《侦察英雄》被我叫作“大型夜外彩色电视剧”,拍摄大量夜戏其实很困难,但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我们没有制空权,火力和武器质量也都比不上敌军,常常通过近战、夜战去战胜敌人,所以夜戏偏多也是为了还原真实战况。此外,我们想要展现的是战争中真实的人,特别是每一场战斗中的人,包括他们的战术、单兵素质和团队配合,以及如何消灭敌人、如何负伤等,都希望观众能看清楚。这样拍摄难度大,花费的时间、精力和经费都很多,但我们就是希望能把最好的呈现给观众。至于审美疲劳的问题,我还是觉得战争只是一个场景,在一场战斗里,可能有观众关心班长李万福,有人关心齐禄、关心大牛、关心主角梁辰,他们的表演和故事都会不一样。

选角主要看演员契合度

环球时报:剧中志愿军角色的朝鲜语非常标准,这是经过特殊设计的吗?

郑晓龙:对这点我们反复要求了,而且会把语言问题放到情节里。剧中有一场戏是侦察一班的战士金哲在练习朝鲜语,这个角色是朝鲜族,但他说的是方言,要深入到敌后就必须说敌方语言,这些细微的差异在拍摄时都会考虑。后来我们还找了很多演员重新录音,不符合真实情况的全部都要矫正过来。

环球时报:《侦察英雄》选择角色的标准是什么?

郑晓龙:主要是看演员和角色的契合度。拍《幸福到万家》时我就和罗晋合作过,他身上阳光聪慧的气质,比较贴合侦察科科长的角色;马思纯也是如此,她身上有志愿军的朴实。我看到部分网友对文婕存在争议,比如说她留着长发,但真实情况就是有很多留长发的女同志,后来她离开文工队到兵工科工作,就把头发剪短了。包括她不接受梁辰的情感,是因为心里有障碍,真实反映了那时候女战士的情况。

“普通人更值得歌颂”

环球时报:拍摄抗美援朝题材如何找到和观众的共鸣点?

郑晓龙:我认为第一是“落地”,对比之前的抗美援朝剧,我们这部剧也许更深入、更细致。很多作品是在讲宏观的战略、宏大的场面,在表达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感觉,而我们是在讲“基层”,因为你再怎么运筹帷幄,没有一线战士去执行,都是不可能完成任务、不可能取得胜利的。正是因为有战士们的流血牺牲,有他们的智慧、聪颖、机灵和作战能力,最终才能打胜仗。普通人、普通的战士更值得我们歌颂,我觉得要充分讲清楚这件事,讲他们的智慧,讲他们的战友情和对国家的情感,我想这也是和其它作品不太一样的地方。

环球时报:30多年来一直在创作一线,你如何保持旺盛精力?希望未来行业有哪些变化?

郑晓龙:我现在也想退休、想旅游,但身上还有责任。从我个人来讲,我还是有好奇心,在创作的过程中,我能从新的角度体会人生,对什么事都很感兴趣,这很重要。未来,我希望我们真正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出一些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都能受认可的作品——在历史上,要有能够通过时间保留下来的好作品;空间上,能创作出不仅是在中国,还在世界范围内有影响力的作品,要有让全世界的观众都认可的内容,让我们成为真正的文化大国。(完)

(责任编辑:刘美玉 审核:罗蒙山)

南亚网视舞台音响灯光宣传片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南亚网络电视观点和立场。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网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已获得点赞0
建议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