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网视(尼泊尔)
走出同质化 焕新古镇生命力
责任编辑:南亚网视 刘美玉
发布时间:2024-03-13 14:54

0723314f81e7e4d9763b79ec65615552

古镇是体验美好生活方式的重要空间载体 陈晨 摄

南亚网视加德满都3月13日讯 据中国旅游报报道 (本报记者 曹 燕)从去年年初到今年的春节假期,旅游市场持续火热的同时,一些“老”问题依然存在。不少游客吐槽,在一些古镇、商业街,品尝到的都是全国统一的臭豆腐、大鱿鱼、大肉串……古镇商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但“不少古镇长得差不多”“千镇一面”。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与创新的古镇、商业街难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游客也会感到审美疲劳甚至会影响到游客对整个城市的印象。

成因:轻视运营和只重流量

“正月初五去了一个江南古镇,整座镇子都是喜庆的红色。镇上的石桥上都装饰着火红的腾龙、锦鲤,倒映在水中很好看。特别是迎财神的环节,在景观‘摇钱树’周边,挑花篮、打连厢、舞龙舞狮等传统表演营造的氛围很热闹,不少游客在打卡。”旅游从业者谷女士说。

“古镇旅游受欢迎和古镇旅游的同质化,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谷女士认为,大部分古镇都是当地的知名景区,节假日期间,是市民游客休闲打卡的重要空间。另一方面,旅游业者和有一定旅游经验的游客也在吐槽古镇旅游同质化,“因为不少古镇在外在风貌和内容业态上存在‘千镇一面’的问题。”

例如,江南古镇大多都是小桥流水人家,古镇商业街的业态也很类似,小吃店、礼品店等,营造的消费场景也类似,一般是酿酒作坊、豆腐坊、铁铺坊、木器坊等。一位旅游业者提到,“偶尔的现场非遗技艺展示也似曾相识,摆个造型,主要是为了引流。”但大部分游客还是喜欢到古镇旅游打卡,看个热闹,逛一圈就走,或者拍点照片发朋友圈。不可否认,古镇旅游容易出片。

不只是古镇旅游同质化严重,众多古城、商业街区也存在类似的问题。近期,中国旅游报记者去了一趟北京某知名街区,发现国潮手办店特别多,卖的东西也差不多。至于小吃,主要是冰糖葫芦、肉串和卤煮,同一品牌的糕点店有好几家。不能说没有北京特色,但是某个瞬间,会觉得这个街区和大栅栏、烟袋斜街没有什么区别。

“古镇旅游同质化,主要原因在于对运营的轻视。”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宋洋洋说,前些年,市场上出现了很多配套地产项目的仿古小镇,以为小镇建好了游客就会源源不断前来,但其实仿古小镇重在运营。而运营又是个“重”资产的苦活,需要资金、人力、智力的投入和持续运营、创新的能力。

反映在市场层面,如果一个地方出现了一种受欢迎、比较成熟的旅游产品,立马有一大批跟风者、复制者、模仿者出现。因为跟风和模仿的成本较低。但久而久之,旅游产品逐渐同质化,呈现出“千街一面”“千镇一面”。

旅游市场是敏锐的,跟风和模仿总是来得很快。“大唐不夜城的‘不倒翁’小姐姐火了后,很快在各地的古镇夜游中,就能看到类似的‘不倒翁’小姐姐的身影。”谷女士说。浙江旅游科学研究院院长张晓峰认为,“商业化不可避免,但一味跟风、模仿会导致文旅项目地方特色缺失。”

互联网时代,流量思维也是旅游产品同质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借助直播、短视频、社交媒体等平台,如果一个文旅产品或玩法‘火’了,随之各地都想‘分一杯羹’,跟风模仿不断,未能凸显本地特色的产品业态层出不穷,同质化严重,最终会引发游客的审美疲劳和吐槽。”张晓峰说。

突破:本地化生活情景融入

仿佛是全国统一的臭豆腐、大鱿鱼、大肉串……古镇旅游经常看到的就是相似的小吃摊、相似的古装旅拍店……一位业内人士总结:“很容易复制的旅游产品,一般客单价低。”当古镇旅游陷入同质化的困境,影响了古镇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会逐渐挤压地方特色与地方文化的生存空间。宋洋洋认为,“放任古镇旅游同质化发展,如果想重拾地方文化、重建地方特色,以及重新打造富有地方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也将变得十分困难。”

但情况也在起变化。在江苏窑湾古镇,清晨的苏北农村一片静谧,运河两侧的窑湾市集却热闹起来。朝牌、玛糊等当地特色早点香气诱人,蔬菜、水产、日用品品种丰富……这就是窑湾古镇的“夜猫子集”,有不少年轻游客慕名而来。一位广东游客说:“各地古镇玩了不少,感觉大同小异。窑湾的‘夜猫子集’,闻所未闻,我特别期待。”

“夜猫子集”,窑湾当地人称之为“鬼市”。“千年运河百道弯,黄金分割在窑湾”。明清漕运鼎盛时期,窑湾是大运河的重要节点,南来北往的商船大多在此停靠一晚补充物资,天亮再出航。四面八方的商贩和当地居民不约而同来到这里做起买卖,“半夜开张,天明罢市”。如今,古镇的漕运繁华不再,“夜猫子集”成为窑湾独特的文化遗存。

体验“夜猫子集”,也是融入当地的晨间生活。例如,早点“朝牌”是一种饼,因与大臣上朝时手里拿的笏板相似而得名,酥脆可口。另外,当地人会包着油条一起吃,搭配一碗绵稠咸香的玛糊,人们围坐在摊前,一边吃一边聊天。用年轻游客的话说,和本地人围坐吃早点, 这样的本地化生活场景和轻松惬意的氛围带来了美好的旅行体验,创造了情绪价值。

在上海的朱家角古镇,当地居民有喝早茶的习惯。古镇上的江南第一茶楼就为60岁以上老人免费提供早茶,考虑到老人的生活作息,茶楼的营业时间多次更改。而游客想体验这里的早茶,也需要早早起来,清晨开启本地化美好生活。

正如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所言,从旅游需求侧看,“景观之上是生活”,既要美好风景,也要美好生活。从供给侧看,越来越多的城市和乡村成为近悦远来、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新空间。

宋洋洋也提到,文化传承方面,古镇应尝试最大程度保留原有文化特色,延续居民生活习俗,让传统记忆延续创新。

朱家角古镇还创新改造华东地区唯一保留下来的大清邮局旧址,引入第三方开发文创空间、展览空间、角里客厅、休闲空间和咖啡空间,并筹划打造直播平台,联动当地优质商户进行线上带货,让古镇商业焕发新活力。

在广东佛山古镇,经典粤剧脸谱人物、古建筑、岭南花卉等有机融合的墙绘作品由当地青少年完成,另一面墙上,佛山祖庙、双皮奶、镬儿墙、岭南早茶……岭南风呼之欲出,引得路人纷纷驻足合影。老街巷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咖啡店、小酒馆等进驻。

“三月三”北帝巡游、六月六塔坡庙会、九月廿八粤剧华光诞、佛山秋色等民俗活动,接地气聚人气,为市民游客带来佛山古镇永不落幕的沉浸式民俗盛宴。满满的仪式感、参与感带来沉浸式岭南文化体验,使古镇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窑湾古镇也曾一度面临同质化困境。”窑湾古镇相关负责人提到,有段时间,游客上午来、老街上走一圈,中午饭都不吃就离开。“后来我们意识到,窑湾古镇是一个文化区域。以文化为支撑,凸显本地特色,才能在古镇同质化竞争中独辟蹊径。”

未来:聚焦分众市场讲故事

资深媒体人、作家蒋理这几年扎根苏州,在他看来,“如果只是走马观花,江南古镇看起来都类似。但在我看来,每一座古镇都有其独特的内核和韵味,我经常是‘沉浸式’逛游古镇,收获颇丰。”

“江苏甪直古镇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保圣寺,不光是罗汉塑像令人叹为观止,这里的银杏、紫藤、枸杞,在不同季节会收获不同的观感。浙江南浔古镇有很多名人故居,张静江的故居值得细细品味,可以说这里沉淀了半部民国史……”蒋理说,古镇研学旅游可以结合这些深厚的文化内容。此外,在古镇的传统建筑中研学,也是与美好生活的“相遇”。

随着旅游产品不断更新迭代,游客消费体验正在从“卖门票”升级到“卖场景”。2023年,南浔古镇宣布永久免票。在这背后,走差异化发展之路——建设“长三角亲子乐园”是南浔古镇的目标。《南浔古镇保护利用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出:“计划总投资120亿元,力争用三年时间,探索一条与周边古镇差异化发展之路,全速打造国际品质美好旅游目的地,全面迎接、拥抱高铁时代,建成古镇活态利用样板地”。

有游客说,南浔古镇永久免费是高级的消费方式,而且是藏富于民的消费方式,会推动古镇经营模式的转型。旅游营销专家孙震认为,南浔古镇是带动整个城市旅游发展的点,更是当地生活的体验现场。把大门打开永久免费,是为了未来更好地发展。

据介绍,南浔将着力开辟特色休闲游船服务,升级夜游船只、开通水上公交巴士,丰富游客可选空间。以散客市场、亲子市场为核心,推出主题性度假产品,创新开发泛文创爆款地域产品,统筹南浔区亲子乐园标志性农文旅成果,打造全天候、多元化的“南浔古镇+”旅游产品线路,让南浔古镇成为长三角亲子乐园流量入口,这是南浔的远大目标。

“一镇一品”是古镇旅游走差异化发展之路的选择。四川洛带古镇集合客家文化、自然生态、文创体验等20余处研学资源,引进了多家知名研学机构,发力研学旅游市场。另外,打造符合年轻客群审美倾向的消费新场景也不可或缺。其中,“春宵茶食”产品以客家公园为载体,结合复兴传统美学场景的理念,受到年轻人的喜爱。

“未来的古镇旅游,需要聚焦分众市场。”宋洋洋解释,“分众”不等于“小众”,其内在逻辑在于通过个性化、多元化的产品、高品质的服务建构小众圈层内部文化认同,并在此基础上突破圈层壁垒,实现大众层面的文化传播和认同。比如,浙江西塘古镇就是以汉服为发力点,两者之间形成了强关联。在汉服爱好者的圈子里,大家对西塘古镇有感情、有向往。一期一会的西塘汉服文化节,天南海北的“同袍”(汉服爱好者)纷至沓来。又如,一年一度的浙江乌镇戏剧节,聚集了无数戏剧爱好者,在此沉浸式感受艺术的魅力。

同时,宋洋洋认为,古镇旅游的多元化也不等于大众化。“多元化是从某一类特色体验去孵化,为分众市场提供丰富多彩的全体验。”宋洋洋特别提及,“古镇能将客人留下来过夜非常重要。”住宿是一个个性化、客单价高的产品,只有游客愿意住下来消费,从商业的角度看,古镇的运营者才有信心去做本地文化挖掘的事情。“因为本地文化挖掘如非遗项目演示、特色文创产品的打造等是一件需要长期投入和打磨的事情,成本很高。”

“基于地方特色、文化底蕴打造的差异化产品才能形成竞争壁垒。”在张晓峰看来,富有地方特色、能展现地方文化的旅游产品,绝对不是通过复制、模仿能形成的,也绝对不是大干快上所能孕育的。它们既需要时间的积累,又需要地方文化在沿袭传统精神内涵的基础上加以升华与创造。在这一过程中,传承与创新同样重要,而后者尤以前者为依托。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古镇原居民的参与,而且需要尊重地方文化的精神内核。否则,所谓的特色也只是伪特色,禁不住时间和市场的考验。(完)

(责任编辑:刘美玉 审核:罗蒙山)

南亚网视舞台音响灯光宣传片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南亚网络电视观点和立场。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网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已获得点赞0
建议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