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届链博会上,惠普展台上的里程碑展示墙呈现了其在中国供应链协同和信息技术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吸引了来往人群的关注。相较于往届,连续三年参展的惠普今年展现出了更开放的生态姿态——展台并未局限于展示自有产品,而是携手上下游ISV厂商联袂登场,共同呈现了覆盖从设计研发、智能生产、质量检测到后期沉淀的全生产链周期解决方案,体现了其深度融入本土创新生态的实践。
惠普对中国创新生态的深度参与,源于其对中国市场战略价值的定位。“中国对惠普而言始终是极为重要的市场。”应邀出席本届链博会的惠普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恩里克·洛雷斯在专访中对记者表示:“中国是惠普全球规模最大、最具活力的市场之一,持续激发创新动能,在全球供应链中扮演关键角色。”
图:惠普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恩里克·洛雷斯
洛雷斯这番观点,在当下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强的背景下显得尤为关键。 今年以来,国际贸易环境波动加剧,美国对进口产品征收高额关税的调整,使得消费电子产业持续承压。在此背景下,跨国企业如何在全球变局中锚定发展确定性,成为核心命题。 而对于惠普而言,中国,这个重要的制造中心和关键市场,也是其未来发展的战略支点。
供应链调整≠战略撤退
“当前,中国对惠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也坚信这种重要性在未来将持续彰显。”洛雷斯在专访中对记者重申了其对中国市场的看法。
2025年,在全球经济波动中,惠普2025财年第二财季的净营收为132.2亿美元,略高于市场预期的131.4亿美元。从利润率来看,第二财季毛利率为21.03%,较去年同期下降2.5个百分点,创近三年新低。
利润承压的关键因素显而易见:零部件成本持续上涨叠加美国关税压力,正显著侵蚀公司盈利能力。洛雷斯今年2月曾向彭博社透露,将部分业务转移至美国是惠普正在评估的“选项之一”,但他同时坦承,供应商网络的迁移与协调均面临挑战。
这是否意味着惠普将撤离中国?洛雷斯给出明确回应:“我们对中国市场的承诺从未动摇。出于应对近期一些挑战的需要,我们在生产制造环节做出了部分调整,但这绝不会影响我们对中国市场的长期承诺。”
惠普在华庞大的实体运营资产更有说服力。目前,惠普在重庆拥有全球最大电脑生产基地,在威海运营着全球最大的打印机基地,这也是惠普在中国市场最直接的投资体现。两大基地不仅完善了惠普在中国的本土供应链体系,更带动了智能终端产业集群发展,吸引资金、产能、技术和人才汇聚,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供应链持续升级。
惠普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恩里克·洛雷斯
“我们在中国仍拥有稳固的制造基地,这些业务将服务于中国及全球多个国家。”洛雷斯强调:“这是我们当下及未来的规划。”
惠普扎根中国的战略,与中国自身的转型轨迹深度契合。 当中国加速从“世界工厂”向“创新策源地”跃迁时,惠普在华制造基地也同步迈向智能化与数字化。2024年9月,惠普与重庆市签署AI领域合作备忘录,整合本地资源并联合生态伙伴,推进AI一体机智创中心落地,助力数字重庆建设和本地制造业数智化转型。至今,从重庆出厂的惠普电脑设备累计已超4.5亿台。
在洛雷斯眼中,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具有双重维度:不仅是巨大的发展潜力所在,更是惠普全球布局中至关重要的制造中心。
AI本土化创新 从技术适配到合作共建
“人工智能将是未来数年变革的关键驱动力。”洛雷斯在专访中再次强调这一判断,他坦言,此次链博会上中国AI技术的迅猛发展令人惊叹。而惠普的应对策略清晰明确:将人工智能整合到惠普的全系列产品中,让所有设备实现智能化,且都能在本地运行大语言模型 --- 这将带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安全性。
这一判断正快速转化为市场现实。行业分析机构对AI PC爆发式增长已形成高度共识:市场研究机构Canalys预测,2025年全球AI PC出货量将超过1亿台,占PC总出货量的40%;Gartner预计2025年全球AI PC出货量将达到1.14亿台,较2024年增长165.5%。数据印证,全球AI PC市场正迎来爆发式增长,成为推动PC行业变革的关键力量。
面对外界对其AI布局节奏的质疑,惠普的转型步伐正在加速。除收购人工智能设备制造商Humane,公司发布商用AI战略,旨在通过AI PC产品矩阵开拓新增量市场。今年6月,惠普针对中国用户推出定制版AI解决方案——全新EliteBook高端AI商务本、战系列AI商务本、Z系列AI一体机,以及升级的Poly智能音视频方案与战AI智能体,全面覆盖本土化需求。
本土化协同创新,成为惠普AI战略落地的关键路径。公司不仅与国内头部AI厂商深化技术共研,更携手本土ISV伙伴推出场景化解决方案:智慧建筑、智能制造、智慧教育、智慧零售等领域应用已经落地。以重庆生产基地为例,部署在生产线的视觉检测机械臂,通过惠普自研的视觉深度学习的平台,能够有效避免人工失误,成为产线质量保障的关键防线。
“要在业务上取得成功,我们需要强大的本地合作伙伴,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整合领域。”洛雷斯向记者阐释其生态逻辑:“我们需要借助本地企业的力量,充分发挥我们正在构建的人工智能能力。正因如此,我们投入大量精力与本地软件开发商开展合作,他们深谙技术潜力,将与我们携手把解决方案推向市场。”
开放创新的“双赢”机遇
惠普的融入路径,映射出外企参与中国创新链的进阶模式:在技术层联合实验室驱动核心突破,在应用层,推出场景化解决方案定制,在生态层面,联合本土合作伙伴形成产业链协同,共同推动业务发展和技术创新。
这一模式正成为跨国企业在华发展的主流范式。根据商务部研究院近期发布的《跨国公司在中国》报告显示,2013—2023年,中国规模以上外资工业企业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从每年62.9万人增加到83.8万人,增长了33.2%;研发经费从2015.1亿元人民币增加到3757.6亿元人民币,增长了86.5%。
从创新产出成果来看,2013—2023年,规模以上外资工业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数从7.5万件增加到32.7万件,增长了336%,新产品销售收入从4.5万亿元人民币增长至7.0万亿元人民币,增长了56.9%。跨国公司与中国的投资合作已由“市场导向型”“成本导向型”延伸至“创新驱动型”。
洛雷斯对此深有共鸣:“上次我到访中国时,这里的发展与变迁就十分显著,而展望未来,我相信变化的速度还将急剧加快。这恰恰说明,我们所有人都将持续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据了解,洛雷斯此次中国之行将到访北京、威海和重庆,这一行程也颇具深意:在北京重申战略承诺,在威海推动产业链智能化升级,在重庆布局AI智创中心。洛雷斯透露,他将与本地团队会面,传递公司的重视与支持;其次是与北京、山东和重庆的中央及地方政府部门沟通,彰显惠普对中国市场的承诺;“我们需要深入了解我们在业务上的现有能力,以便在制定未来计划时,更清晰地判断哪些事情切实可行。”他总结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