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网视加德满都5月14日讯 据《环球时报》报道,英国《卫报》文章,原题:罗斯科作品受损的糟糕之处在于,它助长了禁止儿童进入美术馆的争论 上个月在荷兰鹿特丹一家博物馆里,一名儿童在无人看护的情况下,刮花了价值4200万英镑(1英镑约合9.5元人民币)的美国画家马克·罗斯科的画作《栗色上的灰橙,8号》。虽然损伤并不严重,但画作必须从展览撤下进行修复。在该事件之前不到一年,一名4岁男孩也曾在以色列海赫特博物馆砸碎一个已有3500年历史的陶罐。
我很喜欢罗斯科。他的作品情感深邃、令人超脱。这次事件让我想到两类我实在难以理解的人:一是那些看不懂罗斯科作品的人,二是那些讨厌孩子的人。
第一类人看不懂抽象表现主义,他们总是说着“我能理解它对某些人意义重大,可我毫无感觉”,或者是“损坏?谁看得出来?”“不过是一堆矩形”之类的冷嘲热讽。第二类人则主张把孩子赶出公共空间:孩子如果管不住自己,就不该进画廊,家长也该为此埋单。乍看这两种观点完全相悖:一个是骂“现代艺术一文不值”,一个是说“画廊是神圣空间”。但我渐渐发现,这两种情绪其实是相通的。
孩子们对艺术的反应是出于本能的。他们没有先入为主的偏见,越早带他们进画廊,接触各种风格、媒介,他们就越能接受那些实验性、非传统,甚至有点颠覆性的作品。他们那种狂放而富有表现力的小小灵魂,不会被“好艺术只能写实”这样的传统观念束缚。
孩子通过触摸来探索世界。我的孩子就喜欢把手指在木屑墙纸上刮来刮去,或把手掌贴在粗糙的树皮上。任何熟悉小孩的人都能想象,当一个孩子站在画作面前,他脑子里在想些什么:那未经磨光、略带粉质的涂料表面,让人忍不住想去摸一摸。于是,他就摸了。这种方式反而比很多成年人更真切地与罗斯科的作品产生联系。
热爱艺术的人总能保留住那份童真般的开放和好奇。我们,尤其是未来一代的艺术家,需要这种精神。因此,画廊应该保持包容,没有哪个博物馆或美术馆会认真考虑完全禁止孩子入内。相反,他们对这类意外往往选择宽容。
正如策展人兼作家马克斯韦尔·布洛菲尔德在画作受损后所说:“每家博物馆和画廊都会认真权衡观众与艺术品、文物之间既要保持亲近又要保证安全的关系。我觉得大多数机构都找到了平衡,但意外依然难以完全避免,任何年龄段的参观者都有可能触发事故。好在与每天数以百万的参观人次相比,这类事情还是非常罕见的。”
那家损失了3500年陶罐的博物馆,把此事当作了一次“教学机会”,还请那名“罪魁祸首”带家人回馆,看看修复进度。这种做法让人觉得暖心。或许鹿特丹的博物馆也会动用保险赔付,然后用类似的方式化解这次意外。也许多年以后,这会成为父母茶余饭后的趣事,而他们照看孩子也会更留心些。(作者瑞安农·露西·科斯利特,朱迪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