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体重接近200斤的“问题少年”
17岁的小嵩成了父母眼中的“问题少年”,情绪长期低落、脾气暴躁、吃饭无节制、上网成瘾、成绩下滑……总之,问题成堆。
无奈的父母带小嵩到了心理咨询室。咨询师对小嵩没有评判只有共情,小嵩逐渐袒露了自己的内心。
15岁时,小嵩忽然上网成瘾,还变得特能吃,不久就吃成了接近200斤的胖子,父母很是头疼。小嵩说:“其实我并不喜欢上网,只是现实生活中不快乐没寄托啊。”咨询师判断,小嵩是用猛吃来压抑自己内心的愤怒。
那么,小嵩的愤怒来自哪里?
小嵩与父母并不怎么亲,出生后不久就被寄养在奶奶家,几乎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后来虽然回到家中,但父子之间极少沟通。小嵩一脸委屈地告诉咨询师:“爸爸从来就没有鼓励过我,我在外面受了欺负,他也不帮忙”。
暴躁的小嵩有一次拿着菜刀追砍姐姐,所幸被父母及时拦下。小嵩郁闷地说:“大人老是拿我跟姐姐比,总说姐姐好,说我的不是。姐姐总是站在他们(父母)那边,告我的黑状,我打不过大人,但打得过她。”
咨询师让小嵩把对爸爸的感受说出来,一开始小嵩不肯说,咨询师鼓励说:“没关系,说出你的真实感受。”僵持了一会儿后,小嵩终于吐露了多年来被父亲漠视的感受,他一边说着一边站了起来,脸色有些扭曲,一呼一吸,胸口剧烈起伏,仿佛哮喘发作……忽然,小嵩挥起拳头猛得砸向墙壁,口中喊着“我恨你!”很快,他的手渗出了血。
坐在现场的父亲泪流满面:“我知道他对我不满意,但没想到他会恨我,没想到我对他的伤害这么大。以前我经常说他‘早晚一天会后悔’,现在看,应该后悔的是我啊!”
父子俩逐渐平静下来后,父亲去墙边,拉儿子的手。
在后续的咨询中,小嵩悄悄告诉咨询师:“被父亲第一次拉手的感觉非常奇妙,这么多年我们都没有接触过。”
“那个瞬间你是不是有些原谅他了?”
“可能是……原谅了吧。”
故事二:外地转学来的“坏”孩子
初一男孩小轩,因为父亲做生意的缘故,跟着父母从小县城转学到了大城市。小轩的学习成绩原来就很一般,尤其英语基础差,到了新的学校,拖了全班的后腿。一开始,老师找他谈话,但没什么效果,后来老师找小轩的妈妈谈话,请家长督促孩子搞好学习。
爸爸晚上到家后,听到这事当场暴跳如雷:“早出晚归赚钱养家供你读书,我容易吗?你这样的成绩对得起我吗?”爸爸说着说着越发生气,动手打了孩子。
可是小轩的英语依然没有起色,老师再次告状,小轩再次挨爸爸的打,事情陷入了恶性循环。老师逐渐失去了耐心,对小轩没了好脸色,有时甚至会在一些细节上冤枉他,班上的同学也越发疏远他。
倍感苦闷的小轩攒了一肚子戾气,同学如果对他稍有招惹,就会遭到暴力攻击。老师把这些情况告诉了家长,并建议家长带孩子进行心理咨询。
在心理咨询室,小轩说:“又不是我的问题,该咨询的是他们(父母)”。一开始父亲并不承认自己有问题,他振振有词:“打儿子怎么了?我从小到大都是这样打大的。”
咨询师让这对父子进行角色扮演小游戏,父子转换角色演对方,还安排拥抱对方的互动环节。小轩说:“这也太假了吧,我一点都不想抱他!”
咨询师耐心引导:“既然爸爸有所改变,你就抱一下,感谢一下嘛。”继而对爸爸说:“孩子也改变了,爸爸也要拥抱一下。”
一开始小轩和爸爸都很不自然,但接下来小轩感觉爸爸把自己抱得很紧,还第一次说出这样的话:“爸爸真的不应该打你,其实我小时候也讨厌爸爸打我。”
一句发自内心的告白,触动了小轩,他也紧紧地抱住了爸爸。
那一刻,孩子开始懂了父亲,父亲也开始懂了孩子。
那一刻,咨询师看到小轩的眼睛里噙着泪花。
故事三:看守所里的爸爸哭了
高三男生坦坦遇到了人生的灰暗时刻,父亲因故进了看守所,坦坦的学习成绩迅速下滑,继而辍学在家,他感觉人生失去了动力,找不到意义,他用刀片把自己的胳膊划出一道道伤痕……
惊慌失措的妈妈带坦坦找到了心理咨询师。咨询师了解情况后,决定从鼓励坦坦承担角色做起,安排他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咨询师还鼓励坦坦:“作为儿子,你已经逐渐长大了,不妨试着去看守所看一看爸爸。”
第一次从看守所回来,坦坦义愤填膺地跟咨询师说:“他罪有应得,我不喜欢见到他。”
得知坦坦的妈妈在经营熟食店,咨询师为了唤起坦坦内在的动力,就安排他帮妈妈为顾客送菜上门:“作为一个男子汉,应该承担起属于自己的一份责任。”坦坦答应了,但不想让邻居看到,咨询师建议他可以给不熟悉的顾客送菜。
当心理咨询进行到第四次,咨询师让坦坦再去探望爸爸,这次他心平气和地去了,回来后主动跟咨询师聊天:“这次情况跟以前不一样了。”
“具体说说?”
“这次我带了一把梳子一个镜子,把小时候爸爸抱着我亲我的照片贴在镜子背面。爸爸接过去看到照片后,停顿了几秒,然后把头扭到一侧,我发现他的肩膀在颤抖,我估计他哭了……我跟爸爸说:你梳梳头、刮刮胡子,我先走了。当走出看守所时,我发现外面的阳光很灿烂。”
心理咨询师:来一场直达内心的深度亲子沟通
在处于青春期的半大小子面前,有些爸爸也知道再用拳脚说话已经行不通(真动起手来也不一定是对手),内心有很多话想对孩子说却又说不出来。对此,咨询师建议:可以提前录一段语音,把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对孩子未来的期许,心平气和地说给孩子。注意:千万不要指责孩子。
心理咨询师还提出一些与青春期孩子交流的原则:好好说话、平等交流,不要过于强调学习成绩,要多一些耐心,主动倾听孩子的内心世界,对孩子出现的一些不良行为苗头,以协商的口吻与孩子达成基本规则,注意从小事做起,引导孩子从小的改变开始。
心理专家指出:被接纳,是一个孩子成为自己、实现自我的基础。对青春期的孩子,大人要多鼓励、少惩罚、多尊重、少干预、多引导、多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在尊重中建立直达内心的深度沟通关系。
如果一个家庭氛围冷漠缺乏温情,当孩子成为实现父母或家庭梦想的工具,当孩子被冠以无能、没出息而被质疑、被忽视甚至被羞辱、被打骂,当孩子感受到的是父母的不满和嫌弃,当孩子以为父母眼中的成绩比自己重要,父母爱的只是那个成就优秀的自己,而不是真正的自己,当孩子感到已经很努力了却依然得不到认可,他们就会无助、伤心进而愤怒,就可能用不良行为来“报复”父母:我太伤心,我也要让你们伤心!
其实,孩子的内心深处并不想伤害父母,他们只是想被父母接纳、被好好地爱一回!(文/张加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