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纵火焚烧的“巴特巴特尼”超市 图源:网络
南亚网视加德满都9月11日讯 南亚网视综合报道,尼泊尔两个最大的节日——德赛节和灯节临近,本应是尼泊尔零售业最忙碌的备货旺季,但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国民品牌“巴特巴特尼”超市(Bhat-Bhateni Supermarket)陷入至暗时刻——持续两日(9月9日、10日)的熊熊烈火已让27家门店中的12家彻底焚毁、8家遭打砸抢,仅7家门店幸存;更令人痛心的是,价值数亿卢比的节日库存商品化为灰烬,数万员工与供应商失业,这个承载着数百万尼泊尔人日常记忆的“社区超市”,正经历四十年来最沉重的打击。
从街角杂货铺到零售帝国:国民品牌的黄金时代
在尼泊尔,灰蓝相间的“巴特巴特尼”超市大楼是街头巷尾最熟悉的风景,许多中国人更亲切称其为“大超市”。1984年,创始人明·巴哈杜尔·古隆与妻子以3.5万卢比在加德满都一条小巷开出第一家小杂货店。彼时尼泊尔零售市场零散混乱,“明码标价”“一站式购物”的创新模式如破晓曙光,迅速打破传统零售垄断,赢得普通家庭信任。41年后,它已从街角小店成长为坐拥27家门店、2.2万名员工的零售帝国,覆盖全国主要城市,成为尼泊尔零售业的象征。
许多尼泊尔人将其视为“生活的一部分”——这里商品丰富、价格透明,员工热情周到,承载着几代人的生活日常。就连生活在尼泊尔的中国华侨也感慨:“它就像尼泊尔的‘胖东来’,货品丰富,对员工福利没话说,是真正的良心商家。”
这份成功的背后,是古隆家族对社会责任的坚守:建立覆盖全国的配送中心,让偏远地区消费者也能便捷购物;推出线上服务打破地域限制;累计投入超4亿卢比支持医疗、教育等公益项目;为城乡家庭提供2.2万个就业岗位,撑起无数人的生计。
“商业的本质是为社会创造价值。”古隆的这句话,如同企业的精神灯塔,指引着“巴特巴特尼”一路前行。
10日清晨大佛塔附近“巴特巴特尼”超市仍在燃烧 图源:网络
双节前夜的噩梦:暴力冲突下的灭顶之灾
然而,平静的商业乐章在9月9日被彻底撕裂。随着“Z世代”抗议活动升级为暴力冲突,全国商业及政府建筑遭纵火,巴特巴特尼超市成为重灾区。首席运营官帕努·达塔·普德尔声音沉痛:“位于坦加尔、玛拉朱甘杰、奇特旺、大佛塔和科特什瓦尔的多家门店被彻底摧毁,建筑被纵火焚烧,现场满目疮痍。”
据管理方消息,12家门店及1座仓库遭彻底焚毁,单店库存价值高达40-50亿卢比(约合人民币2.1-2.6亿元)。这些门店原本为“双节”囤积了大量货物——从节日食品到家居用品,从服装到电子产品,均为消费者精心准备的“节日用品”。一位商家痛心表示:“巴特巴特尼的商家们为两个节日备足了数亿卢比的货物,如今这些商品被火海吞噬,大量节日消费品彻底损毁。”
更严峻的是,这场灾难引发的连锁反应正席卷整个产业链:供应链瘫痪导致门店停业潮,直接造成超市员工、供应商及物流等相关行业数万人失业。数千名员工一夜之间失去工作,生活陷入迷茫;数百家本地供应商因供应链断裂陷入困境,资金链紧张、库存积压等问题接踵而至。“它们是我们与社区共同的纽带,如今却成了废墟。”普德尔无奈说道。
截至9月11日(周四),部分门店的火势仍未完全扑灭,全面损失统计仍需2-4周才能出炉。
“巴特巴特尼”超市保安恳求示威者不要冲击超市 图源:网络
企业与社会双重危机:国民品牌的至暗时刻
“巴特巴特尼”的兴衰,绝非一家企业的个体故事,而是尼泊尔社会现实的深刻缩影。它的成长轨迹,见证了一个普通人如何通过奋斗带动社会进步——从街角杂货铺到零售帝国,它为社会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推动了行业标准提升,更成为尼泊尔人生活的一部分。而此次危机,也赤裸裸地暴露出社会稳定对商业生态的至关重要性。
在尼泊尔动荡的背景下,“巴特巴特尼”的未来不仅关乎企业自身的存亡,更牵系着数万家庭的生计、本地供应链的稳定,乃至整个尼泊尔商业生态的信心。正如一位长期观察尼泊尔经济的学者所言:“当一家企业深深融入国民日常生活,它的命运便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目前,尼泊尔陆军联合警方及武装警察部队正对全国主要超市实施严密管控。但这场灾难留下的伤痕——无论是企业的经济损失、员工的失业困境,还是消费者对节日备货的失望——都需要漫长的时间修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