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网视加德满都9月24日讯 (记者 李云)“中医能通过外在表现判断内在脏腑病变,太神奇了!我以后会常找中医调理身体。”在庆城县岐伯中医医院的诊室里,患者李显成刚结束问诊,对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杨德祥的诊疗赞不绝口。作为医祖岐伯的故里、中医药文化的发源地,庆城县近年来深耕岐黄文化沃土,从临床诊疗到产业发展,从文化传承到品牌建设,走出了一条中医药事业守正创新的发展之路,让千年医脉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
守正:特色诊疗护民生 名老中医传薪火
走进庆城县岐伯中医医院,浓郁的中药香萦绕鼻尖,中药房窗口前患者有序排队抓药,大厅内“岐黄文化”主题展板随处可见,处处透着醇厚的中医氛围。在中医内科诊室,杨德祥正为患者王桂萍复诊,他仔细查看舌苔、号脉后,在处方笺上写下几味中药材。“上次过来身体不舒服,开了些中药吃上效果还挺好的,今天过来再继续开些。”患者王桂萍是老中医杨德祥的“老粉丝”,她对中药的信任源于切身的疗效体验。在这里,像她一样首选中医进行诊疗和调理的群众不在少数。
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杨德祥
出生中医世家的杨德祥,从医40余载,他的临床工作时间累计超过1万个工作日,带教实习生和医生百余人次。近5年来,他每年诊治的患者3000人次以上,其中专科病人占一半以上。
2016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认定为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深耕中医领域数十年,在中医内科杂症、肝胆脾胃疾病诊疗上积累了丰富经验。“中医药‘简便廉验’,既能预防疾病,又有良好疗效,这是老百姓信赖中医的根本。”杨德祥的话,道出了庆城中医药扎根群众的核心优势。在他的带动下,医院形成了“传帮带”的良好氛围,年轻医师跟着他学习辨证施治,将老中医的经验转化为服务患者的实际能力。
医生通过中医手法为患者治疗
依托岐伯中医医院这一核心平台,庆城县不断强化中医特色专科建设,先后建成中医康复科、风湿针灸科、疼痛科等省市级重点专科,可开展针灸、推拿、拔罐、艾灸、小针刀、穴位埋线等64项中医适宜技术。建成全国基层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2个、中医馆21个,培养骨干人才200余人。与省中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等建立协作关系,组建风湿骨病、哈氏妇科等专科联盟,推广20项中医适宜技术。建成“龙头医院+专科集群+乡级中医馆+村级中医阁”的三级中医诊疗服务服务网络,覆盖率达90%。与此同时,全县15个乡镇卫生院均突出中医特色,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中医服务。截至目前,庆城县城乡居民对中医药常识科学知晓率达95%以上,对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满意率更是达到100%,“看病找中医”成为当地群众的自觉选
在日常生活中,庆城百姓也将中医理念融入点滴:遵循“治未病”思想调整作息,用推拿、艾灸保养身体,就连孩子从小也会通过《中医启蒙三字经》了解中医常识。“以前家里人感冒,总想着吃西药快,现在知道用艾叶泡脚、喝生姜红糖水就能缓解,中医养生既方便又实惠。”家住庆城镇的居民李娟说,如今中医已成为家庭健康的“守护神”。
庆阳同泰神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车间
创新:产业升级强根基,协作帮扶促发展
作为天津市南开区东西部协作重点帮扶援建项目,庆阳同泰神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药饮片生产项目占地27亩,总投资8900万元,,总建筑面积11032.22平方米,涵盖生产车间、原料库房、综合办公楼等设施。目前,项目已建设完成,一座现代化的中药饮片生产基地已进入试运营阶段。专业从事中药饮片净制、切制、炒制、蒸制、批发零售以及中药材种植技术咨询指导。预计年销售额达1.5亿元,实现利润700多万元,带动当地中药材种植20多万亩,有效带动周边中药材基地发展,推动中药材生产向标准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助力庆城县打造现代中医助力庆城县打造现代中医药集成发展基地。“这能填补庆城县中药市场科研与生产结合的空白,完善‘研发—生产—销售’体系。”庆阳同泰神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李斌介绍。
庆城县惠萃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
产业发展,种植先行。在庆城县惠萃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里,金秋时节一派丰收景象:村民们忙着割秧、揭膜、扎捆、装车,黄芩、蒲公英等中药材被整齐地码放在运输车上。“2012年我联合30户农户成立合作社,通过‘电商+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实现中药材统种、统管、统销。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由刚开始的几十亩发展到了现在的3000多亩,并购置各种生产设备25台,建成办公区、晾晒区、加工区、生产车间、库房、产品展示区、物流配送区等基础设施,形成了集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中药材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合作社负责人李庆忠说,依托庆城县的资源优势,合作社在苹果树下种植蒲公英、茵陈,还在荒山荒坡种植远志、甘草等道地药材,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带动了农户增收。
截至2025年,庆城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8.98万亩,标准化种植率达60%,建成优质种苗繁育基地1个,万亩种植示范点2个,千亩以上亩以上示范点15个,预计产量达1.5万吨,产值达3亿元。从零散种植到规模发展,从单一销售到全链条运营,庆城县已形成中药材“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一条龙模式,让“土药材”变成了群众致富的“金宝贝”。
传承:文化赋能树品牌,擦亮岐黄金名片
“岐伯,北地人,生而精明,精医术脉理,黄帝以师事之,著《内经》行于世,为医书之祖。”庆城县依托“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国家中医师承甘肃岐伯基地”“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县”“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等国字号招牌,常态化举办全省中医药师承教育拜师大会、岐黄文化论坛等大会。2025年8月,成功举办了庆城县“岐伯故里 周祖圣地 夏游庆城”旅游活动月,举办篝火晚会、群星歌友会、群众大舞台等丰富多彩的演艺活动。2025年9月,即将举办2025甘肃·庆阳岐黄文化论坛拜谒医祖岐伯、中医药康养产业招商推介会等活动,持续扩大庆城中医药文化影响力。来自省内外的专家学者、中医药从业者齐聚一堂,缅怀医祖功绩,弘扬岐黄文化,这场活动将为庆城县中医药事业发展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岐黄中医药文化博物馆
为传承岐黄文化,庆城县组建专家团队,系统挖掘整理岐伯医术传承脉络,编写出版《岐伯传奇》《岐伯考证》《岐黄文化源流》等丛书,还开发了线装宣纸名家墨书《黄帝内经》,让千年经典以更鲜活的形式呈现。在临床实践中,当地结合区域疾病特点和地产中药特性,编写《实用中医简便验廉方药荟萃》,将“接地气”的中医方药推广到基层医疗机构,惠及千家万户。
岐黄中医药文化博物馆
中医药文化的传承,要从娃娃抓起。庆城县在中小学、托幼机构开展中医启蒙教育,发放《中小学岐黄中医药文化地方教材》,通过课堂教学、主题活动等形式,让青少年了解中医基础常识,培养对中医药的兴趣。“我们通过‘认识中药材’‘学习推拿小技巧’等课程,让孩子知道中医就在身边,比如感冒了可以用葱白煮水喝,既有趣又实用。”庆城县小学教师张莉说,如今不少孩子会主动和家长分享中医养生知识。
黄帝内经千米长卷画册
为提升岐黄文化影响力,庆城县还创新文化传播形式:编制大型陇剧《岐伯》,让观众通过艺术表演感受医祖事迹;制作《岐伯故里·甘肃庆城》《黄帝内经——千家碑林》等影视宣传片,在各大平台推广;筹拍动漫剧《岐黄传奇》、开发《黄帝内经千米长卷画册》,让中医药文化更贴近年轻群体,参与拍摄《寻找治愈疾病的另外一种方式》纪录片,持续提升“岐伯故里”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此外,庆城县还定期与省内外中医院校、科研机构开展交流合作,举办中医院发展大会、岐黄文化论坛等活动,吸引国内外专家学者关注,让岐黄文化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2025年以来成功引进康养产业项目9个,签约资金45.8亿元,到位资金3.6亿元。重点引进数智岐黄中医 AI 技术平台建设项目、万亩连翘种植示范园建设项目、天知百草(庆城)中药生物技术研发与生产建设项目等补链强链项目,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引入“经方云”AI智能诊疗系统,建设共享中药房、开办中医AI门诊,实现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诊前AI预诊标准化信息采集、诊中AI辅助质量控制与决策支持、诊后个性化康复指导、全县中药材集中管理等功能,推动中医药服务数字化转型。与首禾资本签约建设数字化溯源体系和现代化中药材交易市场,提升产业智慧化水平。提质改造“一镇三馆两区两园”文化景观体系形成“医、养、游、食、购”一体化康养体验区,成为展示庆城岐黄文化的亮丽名片。支持岐伯故里大健康产业集团,建成可满足200人入住、500人开会、800人用餐的凤凰谷温泉康养度假村,成为庆阳首家集康养旅居、温泉药浴、中医体验于一体的文旅康养综合体。从文化挖掘到品牌打造,从学术交流到产业融合,庆城县正以岐黄文化为纽带,将中医药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让“医祖故里”的金字招牌愈发闪亮。
从岐伯广场的袅袅香火,到医院诊室的望闻问切;从田间地头的药材丰收,到产业园里的机器轰鸣,庆城县正以“守正创新”为笔,以“为民服务”为墨,在中医药文化发展的画卷上续写新的篇章。这座承载着千年医脉的古城,正让中医药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为群众健康保驾护航,为乡村振兴注入动能,朝着“全国中医药文化强县”的目标稳步前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