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烈士纪念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第一座革命纪念馆,于1948年10月10日正式开放。在所有馆藏文物中,东北抗日联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赵尚志牺牲前使用的手枪,是最具典型性和革命意义的代表之一。
讲述者:东北烈士纪念馆原馆长 刘强敏
“你们也是中国人,哪有资格审讯我?”
1941年,赵尚志率领4名抗联战士自苏联返回东北,继续开展抗日斗争,日伪当局得知消息后随即派遣特务潜入抗联队伍。1942年2月12日,在抗联袭击兴山县伪警察署(位于今鹤岗市辖区内)的行动中,潜藏在队伍中的特务刘德山突然偷袭,开枪击伤赵尚志。赵尚志虽立即击毙刘德山,但最终因伤势过重被俘。在被伪满警察审讯的过程中,赵尚志说:“你们也是中国人,哪有资格审讯我?”随即不再发一言,直至壮烈牺牲。日伪原始档案中有如下记载:“赵尚志‘匪首’不失为‘匪首’的尊严。”这句话印证了赵尚志牺牲时的英雄气概。
赵尚志牺牲后,其使用的手枪由当时的兴山县警察所保存。兴山县解放后,这支手枪被人民公安找到,后于1948年被移交纪念馆收藏。当年与赵尚志同行的抗联小队战士张凤岐后来到纪念馆参观时,一见此枪便潸然泪下。张凤岐还专门为纪念馆出具证明,证实该枪就是赵尚志牺牲前使用的手枪。
这支手枪既是赵尚志牺牲前使用的武器,也是东北抗联后期斗争的重要物证,见证了东北抗联与苏联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的历史。1940年前后,东北抗联的抗日斗争进入最艰苦阶段,抗联主力撤退至苏联境内。1942年,东北抗联教导旅在苏联成立并接受训练,直至1945年随苏联红军反攻东北。在此期间,抗联始终坚持进行反侵略斗争:一部分人员留在国内坚持抗战,另一部分人员在苏联组成抗联教导旅后,仍不断派遣小分队回国作战,并在苏联反攻东北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唯一坚持14年抗战的部队
东北抗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唯一一支坚持了14年抗战的部队。从1931年至1945年,东北抗联的斗争环境超越常人承受极限。除了冬季残酷的严寒和夏季肆虐的蚊蝇,最严峻的困难是粮食问题。有抗联老战士表示,年轻人很难真正理解饥饿的体验——它首先带来的是胃部灼热,继而引发心慌。战士们一旦在行军或战斗中心慌,步子都会迈不开,这时就只能用刺刀划开棉衣,取一小团棉花咽下,以抑制心慌、继续战斗。抗联老战士季青曾说过:“我们把红五月称为‘复活月’,因为五月草长出来了,可以采野菜充饥,不至于饿死。”
赵尚志牺牲后,其使用的手枪
另外,抗联在斗争后期与党中央几乎失去联系。在没有信息、组织、领导和外援的情况下,孤悬敌后却仍然咬牙坚持,抗联战士们需要的坚定信仰和坚强意志远超一般人的想象。
牢记伟大的抗联精神
东北抗联能够坚持14年抗战,首先依靠的是党的坚强领导,其次依靠的是党员发挥的模范作用。抗联不仅直接歼灭了十多万日伪军,还在战略上牵制了敌人南下,在全国抗战中起到了战略牵制作用。更重要的是,抗联的坚持给东北人民带来了希望:在中国的黑土地上,依然有中国人在战斗。
抗联精神集中体现为三点: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赵尚志等抗联英雄们也都是人,他们有自己的追求,有关心的人和事,但为了抗日救国,他们放弃了一切。这种精神在今天体现为“担当”,而这绝不是简单的口号,更意味着付出。今天,我们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东北抗联14年的艰苦斗争时,不仅要铭记这段历史,更要思考作为中国人的责任与担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