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特别推荐馆内珍藏的一件国家一级文物,一台锈迹斑驳的英文打字机。这台打字机是国际主义战士乔治·何克在中国抗战岁月中留下的重要物证,既见证了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也承载着这位英国记者以笔为器支持中国抗战、向世界传递真相的国际主义情怀,更是中外携手抗击法西斯侵略的生动象征。
国际主义战士乔治·何克
“我看到了新中国”
这台英文打字机的主人乔治·何克,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1937年,他抵达中国,首次亲眼目睹日本侵略军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大批难民流落街头,甚至在流离中逝去。这般惨烈景象深深震撼了他,他当即决定留在中国,将中国抗战的真实情况传播至全世界。
1938年,乔治·何克成为第一批访问延安的西方记者。在延安,他看到中国共产党如磁石般吸引着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奔赴华北敌后抗日战场。1939年,他追随这些青年来到华北抗日的指挥前沿——八路军总部驻地五台县砖壁村,并受到朱德总司令的亲切接见。此后,他跟随八路军走访各村镇,目睹了“父送子、妻送郎,母亲叫儿打东洋”的动人场景,看到各村如军营般充满斗志,村民皆以战士姿态在田间、街头操练。深受触动的他,用这台打字机写下心声:“我看到了世界上最好的军队,看到了世界上最好的人民,看到了中国的未来和希望,我怎能不为他唱一曲赞歌呢?”1943年,他撰写的《我看到了新中国》一书在波士顿出版,让世界更清晰地了解到中国抗战的真实面貌与中国人民的不屈精神。
心系战乱中的中国儿童
乔治·何克没有自己的孩子,却怀揣着伟大的国际主义情怀,收养了大批在战乱中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中国儿童。他与好友路易·艾黎共同创办了培黎学校,为这些儿童在战火中提供庇护与教育,希望以知识与关爱为他们照亮未来。
英文打字机
1944 年,受战争局势恶化影响,乔治·何克不得不带领培黎学校的孩子们向甘肃山丹转移。转移途中,风雪交加、寒风凛冽,恶劣的环境让他不幸感染破伤风。最终,他在甘肃山丹县病逝,年仅 30岁。弥留之际,他心中仍牵挂着那些孩子与中国的抗战事业,拼尽最后力气,用颤抖的手在纸上歪歪扭扭写下:“一切献给培黎学校,献给中国人民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这简短却有力的文字,成为他国际主义精神的永恒注脚。
传承抗战中的国际主义精神
乔治·何克与埃德加·斯诺、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等一批为中国抗战奔走发声的欧美记者,用行动诠释了无私奉献、大爱无疆、捍卫和平的国际主义精神,而这种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体现。
在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动荡的背景下,传承和弘扬这份国际主义精神,加强各国团结协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具有尤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始终愿同世界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携手前行,为共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而努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