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网视加德满都10月23日讯 根据世界银行最新报告,在经历二十年发展后,巴基斯坦现状令人忧心:目前每四个巴基斯坦人中就有一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俾路支省贫困率更是高达42.7%。其根源在于脆弱的经济增长模式——这种依赖非正规就业的体系使数百万民众自2020年起在接连不断的危机中不堪一击。气候脆弱性、创纪录的通货膨胀及公共服务的缺失,正进一步加剧社会不平等。
经过近二十年的进步,巴基斯坦的减贫之路陷入停滞,在2023-24财年回落至25.3%。这一数字在过去三年中增长了约7个百分点,并导致约1300万人陷入贫困线以下。这是根据世界银行近日发布的新报告《重拾繁荣动力》得出的结论。报告指出,近年来的经济和环境危机侵蚀了过去取得的进展。
2001年至2018年期间,贫困率从64.3%降至21.9%(2015年之前每年下降3个百分点,此后每年下降不到1个百分点)。这主要归功于数百万人退出自给自足的农业,以及男性在服务业和建筑业等非正规行业的就业扩张。此外,移民人数增加和海外汇款的贡献也功不可没,尽管这并未被认定为与减贫直接相关的因素,因为那些因经济原因移民海外的人并非最贫困的人口群体。
报告强调,这种发展模式建立在脆弱的经济发展动力之上,而非国家经济的结构性转型之上。2001年至2015年间,95%的非正规就业岗位由最贫困人口占据,其收入略高于农业部门,但缺乏保障或发展前景。
这使得数百万人暂时摆脱了贫困,但其地位并未得到巩固。2011年至2021年间,由于各行各业生产率低下,实际工资仅增长了2-3%。所有这些脆弱性都源于2020年开始的一系列危机:新冠疫情、经济和政治动荡、2022年的特大洪灾以及2023年超过27%的创纪录通胀率。报告强调,早在2018年,就有14%的人口处于“脆弱”状态,在第一次冲击后就面临重新陷入贫困的风险。
因此,世界银行重申,巴基斯坦经济模式的弱点是系统性的:除了依赖低生产率的非正规部门外,机会不平等、公共服务质量低下、精英阶层侵占资源以及对环境破坏的应对措施薄弱,都加剧了贫困率。巴基斯坦仍然是最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之一:2022年的洪水摧毁了该国三分之一的国土,尤其影响到农村社区,农村地区的贫困率是城市人口的两倍多,分别为28.2%和10.9%。各省之间的地理差异也很明显:例如,俾路支省的贫困率最高,达到42.7%,约70%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由于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投资不足,这种情况已成为一场人类发展危机。报告强调,近40%的五岁以下儿童发育迟缓,四分之一的学龄儿童未上小学,而75%的学龄儿童无法阅读和理解简单的文字。2018年,只有一半的家庭能够安全获得饮用水,31%的家庭缺乏用于安全处理粪便的卫生设施。
宏观经济方面,前景不容乐观。以公共和私人消费而非投资和出口为基础的增长模式,导致了经济繁荣与萧条的反复循环。2023年,尼日利亚的GDP仅增长了0.3%,而2024年的预测增长率为1.6%,对于一个人口快速增长的国家来说,这一增速过低。与此同时,公共债务已升至GDP的78%,几乎没有生产性投资的空间,而税收负担仍然是该地区最低的。
据世界银行称总体而言,打破这种恶性循环需要进行深刻的改革:强化税基和公共支出效率,投资于人力资本和创新,实现经济多元化,并加速能源转型。但最重要的是,必须加强目前严重不足的社会安全网,以保护最脆弱的群体免受未来危机的影响。
尽管向最贫困家庭直接转移支付,例如贝娜齐尔收入支持计划(BISP),对缩小贫富差距具有积极作用(使贫困人口减少贫困,但并未完全脱贫),但这种作用往往被整个税收体系所抵消,因此对减少不平等几乎没有任何作用。报告建议取消低效的补贴(通常用于燃料或能源),这些补贴往往不成比例地惠及最富裕的家庭,将宝贵的资源转移给原本可以重新分配给最贫困的40%人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