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网视(尼泊尔)
马拉喀什遭重创,千年古城神不散
责任编辑:南亚网视 刘美玉
发布时间:2023-09-17 10:36

eabf58c894748f8af2ec67ead3875b1bu5

库图比亚清真寺

【环球时报驻埃及特派记者 黄培昭】近日,摩洛哥南部发生强烈地震,这个北非国家遭受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该国南部古城马拉喀什也受到影响,一些古建筑墙体开裂甚至倒塌,当地居民与游客被转移避难。叹息之余,人们都期望“红色之城”能早日重现昔日光彩。

镶嵌在撒哈拉沙漠中的明珠

“在摩洛哥的大地上,有这样一座城市,它如同一颗明珠镶嵌在撒哈拉沙漠中。这座城市被誉为‘红色之城’‘上帝的故乡’。这便是著名的马拉喀什,一个充满异国风情和弥漫着浪漫诗意的地方。”一家阿拉伯语杂志在文章中这样写道。

马拉喀什是摩洛哥重要的古都之一,是该国南部的经济、文化中心。《环球时报》记者曾数次赴马拉喀什采访,在街道中游走,每次都会被老城的赭红色浪漫迷住。马拉喀什老城叫做“麦地那”,这个阿拉伯语词汇的原义是“城市”,可特指城市历史悠久的旧区部分——城市的传统聚集区,文化和历史最为集中的地方。

在“麦地那”,几乎每一栋建筑、每一块砖石,都是用温暖的红色黏土建成的。约16公里长的橙红色古墙历经风雨,顽强屹立,将古城紧紧保护。多数人会选择从阿格诺城门进入古城,进门就仿佛走入另一个异域时空,巴希亚宫的墙壁是红色的,许多清真寺的外观也是红色的,传统市场的柱子是红色的,市场摊位挂着红色装饰,普通民居也铺着红色地砖,夕阳西下,橙红色的余晖洒落,给古城披上梦幻霞衣。待华灯初上,“不眠广场”亮起点点橘灯,音乐声、叫卖声不绝于耳。红色成了马拉喀什的标志颜色,给每一个到访过这里的人留下深刻印象。

“书摊清真寺”声名远扬

1985年,马拉喀什老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古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000年左右,这座城在建设之初使用大量红色黏土砖,这也是马拉喀什“红色之城”名字的由来。

古城中心屹立着77米高的库图比亚清真寺,每到祷告时间,宣礼塔便传来唤拜声。非穆斯林无法进入祈祷大厅,很多游客会围着清真寺走上一圈,如果祈祷时祈祷室的门开着,人们从台阶上可以看到祈祷室内的景象。

在阿拉伯语中,库图比亚有“书籍”的意思。据历史记载,12世纪到13世纪,这座清真寺前是书摊集中之地,因此这座建筑也获得了 “书摊清真寺”的昵称。

这次地震发生时,许多人到古城的德吉玛广场避难。德吉玛广场位于老城入口处,是马拉喀什烟火气最浓的地方之一。白天,广场上熙熙攘攘,音乐家、故事讲述者、摊贩等汇聚于此,夜幕降临,广场亮起灯光,表演的喝彩声、交谈声此起彼伏,给古城带来无穷活力,这也是德吉玛广场又名“不眠广场”的缘故。

“跨越千年的时光隧道”

一位阿拉伯学者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马拉喀什这个古老的城市中,人们能够感受到人与自然、历史与当代文化的交融。马拉喀什仿佛是一条跨越千年的时光隧道,它既保留着古老的传统,又不断增添当代社会的元素。它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未来的展望者。

“马拉喀什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城市,每一块红砖、每一座古老的建筑、每一声宣礼的呼唤,都是一个故事的开始。在这座城市中,每一个角落都充满惊喜,每一次遇见都是一段奇妙的邂逅。”一家阿拉伯媒体这样写道。

马拉喀什古城的历史建筑在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多重角色,除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它们也是马拉喀什发展旅游业的法宝,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到这里欣赏古建筑、购物、品味美食、参与文化活动。旅游活动为当地提供就业机会,助推了城市经济。

突如其来的地震损毁不少古城建筑,马拉喀什政府正采取措施进行修葺。救援工作仍在进行,希望这座红色之城能早日恢复活力,永葆生机。(完)

(责任编辑:刘美玉 审核:罗蒙山)

南亚网视舞台音响灯光宣传片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南亚网络电视观点和立场。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网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已获得点赞0
建议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