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南亚网视(尼泊尔)
被剥夺的哀悼权:尼泊尔女性在葬礼仪式中的抗争
责任编辑:南亚网视
作者:Aarati Ray
发布时间:2025-08-13 14:05

Weixin Image_20250812223317

她能将生命带到这个世界。然而,当生命结束时,她却被认为不适宜举行纪念生命的仪式。

南亚网视加德满都8月13日讯 在尼泊尔的传统中,女儿通常被禁止为父母举行葬礼。她可以赋予生命,却被认为不配为生命送终,一些女性正在争取恢复这项权利。

儿子和女儿可能出生于同一个子宫并由同一个母亲抚养长大,但当母亲去世时,只有儿子才有资格通过“祭祀仪式”( shraddha)来纪念她。

如果没有儿子怎么办?嗯,社会还是宁愿寻找任何合适的男性(远房亲戚或者受雇的祭司),也不愿让她的女儿来做这件事。

在尼泊尔的许多社区,人们仍然认为,女儿为父母举行葬礼会剥夺他们的功德。

专家表示,这种不平等反映了尼泊尔文化中妇女和女孩被迫经历的深刻身份危机,甚至她们的哀悼权利也被剥夺。

女权活动家拉迪卡·萨普科塔表示:“即使死亡,父权制仍然拥有最终决定权。”

去年9月,年仅18岁的杜尔迦站在帕斯帕蒂火葬场,母亲的遗体裹在白裹尸布中。她颤抖的双手点燃了火葬柴堆,火苗熊熊燃烧,身后传来低声的不满。

“他们说我没有权利点燃她的柴堆,”来自巴克塔普尔西鲁塔尔的杜尔迦说道。

杜尔迦家没有儿子,只有女儿。在火葬场,祭司要求找一个男人代替她。社区成员恳求她找个男人,任何男人都可以。

“但她是我的母亲,”杜尔迦说,“还有谁更有资格让她安息呢?”

尽管在四位亲属支持下完成火化,但回村后她却遭遇更猛烈的抵制。

如果她举行哀悼仪式,祭司就拒绝主持。“他说我得剃光头。我同意了。他说,万一月经来了怎么办?虽然月经还有几天才来,但我还是吃了药来推迟。”

一切结束后,祭司说,“如果你举行这些仪式,你母亲的灵魂将得不到救赎,而且不幸将会降临到村庄。”

杜尔迦恳求大家,她父亲能不能做一次祭祀仪式,但祭司也拒绝了。

她考虑更换祭司,但有人告诉她更换祭司会给她母亲的灵魂带来更多不幸。

最终妥协的祭司拖延三日才现身,而村民的审判并未停止,“很多人来到我们家说:‘如果丈夫为妻子做祭祀仪式,我们连一杯水都不会喝。’”

这场双重创伤——失去母亲的悲痛与被剥夺尊严的屈辱,“那句‘你毁了你母亲的葬礼’,至今仍萦绕在我的耳边,”杜尔迦说道。

杜尔迦从小在舞会上活跃,她曾经站在舞台上说,男孩女孩都是平等的。“但当我最需要这种平等的时候,社会却提醒我,我什么都不是……我甚至不被允许像儿子一样哀悼。”

她的故事在尼泊尔绝非孤例。女性权益组织"Sahayatri Samaj Nepal"执行主任萨普科塔13岁丧母时,就因女儿身份被剥夺哀悼权。"三十年过去了,改变微乎其微。"她92岁的父亲如今仍面临"该由谁执礼"的议论,而村民们至今无法接受女儿主持葬礼的观念。

“我们最爱的是母亲,但社会却因为我们是女儿而忽视了我们的爱,”萨普科塔说道,“一个远房男性亲属仅仅因为他是男性就被赋予了更高的价值。难道他的悲伤和爱比我们更深刻吗?”

当时,现任尼泊尔 Sahayatri Samaj 执行董事的 萨普科塔首次认识到性别不平等并开始与之抗争。

这件事发生已近三十年了。然而萨普科塔说,情况几乎没有改变。

她的父亲如今92岁高龄,村里关于谁将主持父亲的葬礼,人们一直众说纷纭。“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倡导女儿们履行祭祀的权利,但即使是现在,我们村里的人仍然难以接受这个话题,”她说。

这是众多死亡仪式歧视案例之一。社会学家纳拉亚尼·德夫科塔指出,她所在的婆罗门社群存在根深蒂固的性别歧视。

社会学家纳拉亚尼·德夫科塔以自身婆罗门社区为例,揭露更深层的歧视:若丈夫先逝,妻子在其丧期内死亡则无需单独仪式;但若顺序颠倒,则需要为丈夫举行新的、完整的13天丧礼。更残酷的是"戈特拉·萨尔内"仪式——女儿婚礼前夜,父亲通过改宗夫家姓氏的仪式,象征性"活人祭奠",父亲在这一天只吃一顿饭,这与家人去世时的仪式相同。此后父母再无权为已婚女儿举行葬礼。

那么,谁来为已婚女儿举行告别仪式呢?如果亡女有儿子,儿子可以主持。但如果她没有儿子,她母系家族的任何人都不可以,甚至连她的父母或兄弟也不行。丈夫也不可以。

在这种情况下,责任就落在了丈夫那边的远房男性亲属身上,或者,很明显,是被雇来执行仪式的祭司身上。

“讽刺的是,一旦女性结婚,她们的权利和与父母的联系就仿佛终止了,”萨普科塔说道。“为什么我丈夫的婚姻没有影响他与父母的关系,而我的婚姻却改变了我的一切?”

“社会拒绝将我们视为独立的人,”德夫科塔补充道。

这种模式并不局限于婆罗门家庭。在尼瓦尔族群中,只有男性亲属才能主持葬礼。

丈夫去世后,寡妇必须穿白色衣服一年,不吃油腻食物,并在地板上睡45天。“但妻子去世后,丈夫就不用受这些限制了,”新闻学和英语文学本科生梅达维·什雷斯塔说道。

什雷斯塔补充说,已婚妇女只能为母系家庭哀悼四天,但必须为丈夫的家人哀悼十三天。“为什么哀悼甚至要有性别时间表?”她问道。

在许多社区,例如马德西农村地区,妇女仍然被完全禁止进入火葬场;她们不能靠近火葬场,更不用说点燃柴堆了。

萨普科塔进一步解释说,种姓和阶级的结合加深了女性的斗争。

哀悼期间,杜尔加曾想过在网上分享自己的故事,争取举行葬礼的权利。“但我意识到,如果我挑战那些有权有势、富有的长辈,他们可能会把我们这个中下阶层的家庭赶出村子。所以,我保持了沉默。”

德夫科塔说,这种僵化通常并非源于经文本身,而是源于缺乏深刻的理解。据她所说,许多精通《法论》(Dharmashastra)的资深祭司都确认,经文中没有禁止女儿履行“祭祀仪式”的规定。相比之下,一些知识有限的祭司则更加教条。

萨普科塔表示同意:“这是披着宗教外衣的社会控制。认为女性不能履行“祭祀仪式”的观念是对经文的偏见解读,目的是为了维持现状。”

然而,改变正在慢慢生根发芽。近年来,一些女性开始履行“祭祀仪式”。然而,除非没有儿子,女性仍然很少得到认可。

杜尔迦表示,限制女儿只有在没有男性继承人的情况下才能履行仪式,会加剧不平等。“这不仅仅是一种仪式,它象征着男女之间更广泛的结构性差距,”她说。“作为孩子,双方都应该平等地参与其中。”

在尼泊尔这样一个根深蒂固的传统社会中,改变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涉及像死亡仪式这样神圣而敏感的事情。

“但沉默永远不是答案,”萨普科塔坚持道。“如果我当时没有站出来,我们村里就不会有人讨论女儿履行“祭祀仪式”的事了。所以,所有妇女和女孩,请大声说出来,质疑,并反抗。”

他们的故事毫无疑问地表明,争取尊严和平等的斗争永远不会结束,无论是生是死。

“即使母亲去世,她也得不到安宁。而我也没有权利给她安宁。我希望有一天,没有女人需要承受我所遭受的一切。”杜尔加说道。(完)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南亚网络电视观点和立场。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网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已获得点赞0
建议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