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合作是科技发展的内生需求和自然规律,开放信任的国际科技合作是大势所趋,是人心所向。中国始终是国际科技开放合作的坚定倡导者和积极实践者。只有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深化合作,才能让科技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科技为舟载天下,人文作楫济未来。值此中国科协2025“开放合作月”之际,我们特别策划《科学无界,命运与共——中国科学家的全球担当》系列专题,回顾中国科学家携手国际同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生动实践。
中国著名天文学家、FAST工程总工程师南仁东从零起步,带领团队用22年时间,在贵州群山中,建成了全球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不仅实现了中国在该领域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跨越,更成为全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世界眼睛”。
从零起步,打造中国的“观天巨眼”
20世纪90年代,国际射电天文学迅猛发展,欧美多个大型射电望远镜项目相继启动。而当时中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不足30米,远远落后国际水平。1993年,在日本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南仁东敏锐地意识到,中国不能再做旁观者。
“别人都有自己的大设备,我们没有,我挺想试一试。”一句质朴的话语,背后是他毅然扛起国家使命的决心。次年,他提出建设FAST的构想,并担任项目总工程师。

FAST选址期间的南仁东。来源 |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项目面临的首要难题是选址。为找到一个能容纳这一庞然大物且电磁干扰极低的天然洼地,南仁东带领团队历时12年,踏遍贵州喀斯特山区300多个候选洼地。他们常常在无路可循的乱石和灌木中艰难挪步,遭遇山洪、险坡成为家常便饭。最终,大窝凼以它得天独厚的地形条件和无线电环境被选定为“天眼”之家。
然而,就在这一宏大工程逐步从蓝图变为现实的同时,南仁东的身体却早已亮起红灯。他罹患肺癌,声带受损,身体每况愈下,可那颗为 FAST 跳动的心,却从未有过片刻停歇。他强忍病痛,坚持奔走在工程一线,把控每一个关键环节。2016年9月,“中国天眼”终于望向苍穹,聆听来自光年外的宇宙信号,而南仁东却燃尽了自己,永远告别了他倾注毕生心血的星空。
他所留下的,是一座没有辜负期望的科学丰碑。自建成以来,FAST已向全球科学家开放观测申请,吸引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团队提交课题,开展联合研究。多国天文学家利用FAST的数据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包括发现数百颗新脉冲星、快速射电暴起源追踪等,极大推动了射电天文学的国际进展。

为表彰南仁东的卓越贡献,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将一颗国际编号为79694的小行星永久命名为“南仁东星”。另一颗小星被命名为“中国天眼星”。这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致敬,更是国际天文学界对中国科技实力与开放精神的认可。
南仁东用尽生命最后二十载,为中国打开一扇观天之窗,也为世界竖起一座合作之桥。他就像那颗被命名的“南仁东星”,永远闪烁在星际之间,指引着人类对宇宙的无尽探索。(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