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网视加德满都5月30日讯 北京时间5月24日11点08分,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从“世界屋脊”西藏传来:中国登山者迟永军首次以低碳方式成功登顶海拔8848.86米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
迟永军登顶照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中国将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彰显大国责任与担当。这一目标已被确定为国家战略。《巴黎协定》的长期目标是将本世纪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
作为低碳攀登的践行者,迟永军成功登顶珠峰,为此前开启的低碳攀登之旅画上了一个圆满而意义非凡的句号。他在攀登全过程中遵循低碳、环保原则,出发前制定了有效的碳减排计划,攀登中坚持“应减尽减、能减则减”,减少整个过程的碳排放总量;对于无法减排的部分,后续通过碳配额抵消机制实现整个活动的碳中和。这次低碳攀登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绿色低碳理念,是他对出征前立下誓言的有力回应,也为宣传推广绿色低碳生活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写下了生动的篇章。
回溯过往,在过去的12年间,迟永军成功攀登了15座海拔5000米至8000米以上的山峰,并将经历集结成摄影集《遇见雪山 I&II》。然而,在领略雪山壮丽的同时,他也目睹了全球气候变暖给高海拔地区生态环境带来的沉重打击。普若岗日冰原面积的持续缩减、特拉木坎力冰川的加速消融,都深深刺痛着他的心,也愈发坚定了他通过实际行动守护自然、推广绿色低碳生活的决心。
冰川消融形成的冰蘑菇
早在出征前,迟永军就为此次低碳攀登珠峰行动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精心筹备。他深入学习碳中和知识,精心规划每一个环节的减排措施,同时坚持高强度体能训练,以应对攀登珠峰时的极端环境。在2024年11月30日苏州市博览中心的TED主题演讲会和2025年1月9日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产业大会上,他以“低碳攀登珠峰——用行动畅想可持续未来”为主题发表演讲,向公众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计划和理念。彼时,他的眼中满是对此次攀登的坚定与期待。
低碳攀登之路困难重重。为减少碳排放,他放弃快速舒适的飞机,选择从上海乘坐48小时的火车往返拉萨。从拉萨刚出发前往珠峰大本营,他就遭遇了感冒发烧,但他没有丝毫退缩。在后续攀登拉练中,他在海拔5800米的前进营地因严重感冒出现高反,高寒、缺氧、大雪、强紫外线等恶劣条件接踵而至。但他仍坚持无氧拉练到达海拔7028米的北坳营地,并始终贯彻低碳理念。
在大本营的帐篷生活中,他依靠太阳能发电储电设备为个人帐篷供电,满足照明、手机、相机等用电设备的充电需求,从而减少传统能源消耗。
光伏发电充电
在饮水选择上,攀登期间多个营地虽提供瓶装饮料(整个攀登季消耗量可达上百瓶),但他全面实施“去塑料化”。他使用自带、且经过产品碳足迹认证的钛杯(壶)携带饮用水,坚决拒绝塑料瓶装饮料。同时,他摒弃一次性餐具,自带钛材质碗筷,极大减少了塑料和木制品的使用。
用低碳认证钛杯饮水
在大本营期间,为减少热水消耗,他坚持18天不洗头不洗澡。整个拉练过程中,他产生的个人生活垃圾仅0.93公斤,并全部背回大本营集中处理。返程途中,他还积极捡拾废弃饮料塑料瓶带回大本营。
捡拾废弃饮料瓶
经权威检测机构核算,此次低碳攀登珠峰单人全过程碳排放量为2.04吨CO2e,相比传统单人攀登减少0.98吨CO2e,减排比例达32.38%。剩余碳排放量通过支持西藏高寒草原碳汇项目实现碳中和,最终以深圳市绿色交易所和上海市质量科学研究院评定发布的碳中和声明为准。
迟永军成功完成中国首次以碳中和方式攀登珠峰,完美呼应了出征前的壮志豪情。在双碳及环保领域,他为高海拔登山探险活动提供了低碳实践的成功范例,有力推动了碳中和理念在登山户外运动行业的应用。
从行业发展角度看,未来他计划组织撰写并发布《高海拔登山探险碳中和实施指南》,为行业标准制定提供重要参考,助力整个探险行业向更环保、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在社会层面,他的行动激发了公众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与思考,鼓励更多人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绿色低碳理念。
迟永军用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在世界之巅留下了低碳的坚实足迹。这次攀登,始于对自然的敬畏,终于对地球家园的深情守护,为人类探索自然与保护环境的和谐共生开辟了新路径,也让我们对可持续未来充满更多期待与信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