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网络加德满都7月2日讯(记者 博 雅)题:探秘尼泊尔华人酒店新地标:“九鼎喜悦” 背后的创业故事
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繁华的泰米尔一街(Thamel Marg 1, Kathmandu, Nepal),一座兼具中国传统韵味与现代智能风格的建筑 —— 准四星级“九鼎喜悦酒店(Jiu Ding Joy Hotel)” 即将揭开面纱。作为尼泊尔当地首家由中国民企全资打造、自主运营的高档酒店,它不仅填补了中国在尼无高端酒店的空白,更以“中国现代化智能港湾” 的独特定位,成为泰米尔商圈最引人注目的华人新地标。近日,南亚网视记者深入探访,在中尼创业者与建设者的讲述中,解码这座建筑如何成为中尼经贸文化交流的鲜活注脚—— 而在这背后,有一个从 “菜贩子” 到 “酒店大亨” 的华人家庭传奇正在上演。
一、破局之路:从樟木口岸到 “苹果大王” 的商业进化
在酒店大堂的青铜鼎雕塑前,一位皮肤黝黑、眼神锐利的中年男子正用流利的尼泊尔语与本地工匠交流—— 他就是被在尼华人称为 “唐苹果” 的唐跃兵。南亚网视记者的镜头记录下他袖口磨旧的工装,那上面还沾着未洗净的泥土,仿佛诉说着往昔岁月的艰辛。“28 年前我从樟木口岸背着菜筐过来时,没想过有一天会在泰米尔街盖起中国酒店。” 唐跃兵的声音低沉而坚定,眼神中闪烁着回忆的光芒。
时光回溯到 1997 年的樟木口岸,23 岁的唐跃兵用扁担挑着四川青椒和甘肃苹果,在崎岖的山路上往返中尼边境。那时的他,每日天不亮就起床,将新鲜的蔬果小心翼翼地码放在筐中,生怕碰坏任何一个。“那时尼泊尔人没见过这么红的苹果,我蹲在路边卖,一天能赚 200 卢比。” 他卷起裤腿露出旧伤疤,那是岁月留下的印记,“有次暴雨冲垮山路,两筐苹果滚下悬崖,我抱着树杈在雨里哭了半小时。”那场暴雨不仅冲走了他的货物,更差点夺走他的生命,但也让他的意志变得更加坚韧。
如今,他的苹果供应链覆盖尼泊尔 80% 的市场,每周有 12 辆冷藏车从甘肃天水直达加德满都。这个庞大的商业帝国背后,是他在博卡拉建立的亚洲最大苹果分拣中心,以及与尼泊尔农业部联合研发的高原储存技术。走进博卡拉的分拣中心,现代化的设备高效运转,工人们熟练地对苹果进行分拣、包装。唐跃兵说:“我们要让每一个尼泊尔人都能吃到最新鲜、最甜美的中国苹果。”
“2015年尼泊尔地震后,我看着泰米尔街的老酒店倒塌,突然想:为什么不能有中国人自己的高端酒店?” 唐跃兵指向酒店外墙的浮雕 —— 左侧是他当年贩菜的扁担,右侧是九鼎喜悦的智能楼宇模型。这个细节出自他的设计,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年轻人知道,今天的中国企业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无数创业者用汗水和智慧浇灌而成。
二、家族传承:“少帅” 唐波的智能酒店革命
在酒店顶层的云端酒吧(筹备),唐跃兵的儿子唐波正专注地调试着新研发的“雪山导览 AR 系统”。这位被员工称为 “少帅” 的 85 后,穿着印有“九鼎喜悦” LOGO 的冲锋衣,袖口还沾着工地的石灰,脸上却洋溢着自信的笑容。“我爸卖苹果时总说‘要让尼泊尔人吃到最甜的中国果’,现在我的目标是‘让世界住到最智能的中国店’。”唐波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2010 年唐波初到尼泊尔时,在父亲的苹果公司做翻译。然而,他并不满足于此,而是偷偷用积蓄开了家小型旅行社。“那时中国游客来尼,住的都是欧美酒店,连碗热粥都喝不上。”他翻出手机里存着的 2013 年游客留言:“小唐,下次带我们去能洗澡的中国酒店。” 这句看似玩笑的话,却深深刺痛了唐波的心,也成为了九鼎喜悦的初心。
当唐跃兵提出酒店计划时,唐波刚从瑞士学完酒店管理。他深知,要打造一家真正符合中国游客需求的酒店,必须深入了解市场。于是,他带着团队调研尼泊尔 27 家高端酒店,在笔记本上认真写下 136 条 “中国客人痛点”—— 从热水不稳定到缺少中式早餐,从房间布局不合理到服务不贴心,这些细节后来都变成了酒店的技术攻关项目。
南亚网视记者拍到唐波在工地的一幕:他蹲在地上,耐心地用尼泊尔语向工人解释“智能马桶的水压标准”,手里拿着中尼双语的技术手册。阳光洒在他的身上,勾勒出坚毅的轮廓。“我爸那代人靠吃苦打拼,我们这代要靠技术扎根。” 唐波展示的客房控制系统原型机上,还留着 2019 年的手绘草图 —— 那是他在加德满都的出租屋里,熬过无数个日夜,画了三个月的成果。每一条线条、每一个标注,都凝聚着他对酒店的热爱与执着。
三、商业版图:从 “唐苹果” 到 “九鼎系” 的生态构建
在泰米尔一街的转角,“九鼎香酒店” 的红灯笼在风中轻轻摇曳,与“九鼎圆火锅店” 飘出的阵阵蒸汽相映成趣。这两家早已成为华人地标性场所的店铺,正是唐跃兵父子商业帝国的雏形。“2018 年开火锅店时,我们从重庆空运辣椒,尼泊尔朋友第一次吃牛油锅底辣到冒汗,现在他们能自己调香油蘸碟了。”唐跃兵指着火锅店玻璃上的中尼文菜单,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就像苹果从进口到本土化种植,中国服务也要在尼泊尔生根。”
如今,他们的商业版图已颇具规模。在苹果业务方面,年销售额突破 1.2 亿美元,带动 5000 名尼泊尔农民种植中国品种苹果。在博卡拉的苹果种植基地,一片片果园郁郁葱葱,农民们在田间忙碌,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餐饮酒店领域,九鼎香酒店年均接待 2 万中国游客,九鼎圆火锅店成为本地年轻人的 “网红打卡地”。走进火锅店,热闹的氛围扑面而来,中尼食客们围坐在一起,共享美食,欢声笑语不断。旅游地接业务中,唐波的旅行社年服务量达 1.5 万人次,定制路线中加入 “苹果园参观 + 酒店体验” 的特色行程,让游客们深度感受中尼文化的魅力。
南亚网视的镜头扫过酒店停车场的充电桩:“这些都是唐波从深圳运来的,他说未来要让中国游客开着电动汽车游尼泊尔。”酒店员工食堂的菜单分为中尼两栏,唐跃兵要求 “中国厨师必须学会做尼泊尔豆咖喱,尼泊尔员工每周要吃一次麻辣香锅”。这种饮食融合背后,是他对 “商业即文化交流” 的深刻理解。在员工食堂,中尼员工们一起用餐,分享美食,交流文化,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与友谊。
四、代际对话:在传统与创新中寻找平衡
在酒店装修最紧张的 2024 年雨季,唐跃兵和唐波曾因一个决定争执不下:是否要在客房放传统中式衣柜?“我爸觉得木衣柜才有中国味,但我算过账,定制实木柜会增加 30% 的运输成本,而且不符合年轻人极简审美。” 唐波笑着回忆。那段时间,父子俩常常为此争论不休,气氛一度紧张。
然而,他们都深知,彼此的出发点都是为了酒店更好地发展。最终,他们找到了折中方案—— 用激光雕刻尼泊尔花纹的金属衣柜,既保留东方韵味又符合现代设计。当这款衣柜呈现在眼前时,唐跃兵和唐波相视一笑,所有的争执都化作了理解与包容。
这种 “传统与创新” 的博弈,贯穿了九鼎喜悦的建设全程。唐跃兵坚持在大堂挂四川蜀绣,唐波则为绣品配上智能灯光控制系统;父亲要求餐厅必须有明火厨房,儿子则引入了智能炒菜机器人。“有次我爸看到机器人炒回锅肉,气得要砸机器,后来尝了一口说,嗯,比你妈炒的还香。”唐波的讲述让苏雷什在直播中感叹:“这对父子的争吵,何尝不是中国企业在海外发展的缩影 —— 既要守住文化根脉,又要拥抱当地创新。”
五、媒体见证:从个体创业到国家名片的升华
“我爸常说,他这辈子做了两件事:让尼泊尔人吃到甜苹果,让中国人住上暖酒店。”唐波在酒店开业倒计时牌前接受采访时,身后的电子屏正播放着中尼两国儿童在苹果园玩耍的画面,“现在我想加第三件 —— 让九鼎成为中尼青年交流的平台。” 据悉,酒店即将启动“中尼创业孵化器” 计划,为两国年轻人提供免费办公空间和商业指导。
当南亚网视的镜头最后一次扫过酒店外墙,暮色中的智能灯光正变幻出苹果红与雪山白的渐变色—— 这是唐跃兵父子用二十八年光阴,在尼泊尔土地上写下的中国故事:从一根扁担到智能楼宇,从一颗苹果到文化桥梁,那些刻在九鼎鼎身的纹路,既是中国工匠的技艺,也是中尼民心相通的年轮。在未来的日子里,“九鼎喜悦”酒店将继续承载着中尼两国人民的友谊与梦想,在加德满都的土地上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