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我随调研团队来到斯里兰卡,进行了为期三周的实地考察。我们深入科伦坡、康提、锡吉里耶、波隆纳鲁沃、阿努拉德普勒、亭可马里、贾夫纳、加勒等地,走访了多个基础设施项目,更与中国驻斯里兰卡大使馆、中资企业、当地学者及民众进行了交流。通过这些多维度的体验与充分的沟通,我们对斯里兰卡基础设施的发展现状有了更为具象的认知。我也由此思考:经历债务危机后的斯里兰卡基础设施建设会如何推进?这个拥有多元文化与民族的国家又是如何在传统与现代、发展与稳定之间寻找平衡的?
最直观的体验来自路。机场高速公路缓解了科伦坡的交通拥堵情况;中央高速公路E04已开通的路段让科伦坡与康提的距离实实在在地缩短了,极大地提升了内陆地区的交通效率。总统迪萨纳亚克8月7日在议会发表特别声明,宣布中国进出口银行已同意提供一笔以人民币计价的优惠贷款,用于重启中部高速公路米里加马至卡达瓦塔路段的建设工作。可见,斯里兰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仍在继续推进。
科伦坡港口高架桥更是让人印象深刻。作为斯里兰卡首个采用中国标准悬拼工艺的工程,它连接国家高速公路网络与科伦坡港,这对于斯里兰卡交通网络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中土集团项目团队克服了疫情和技术难题,积极推进项目,为公司在海外市场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只是,该项目的通车进度目前因政府决策而暂时停滞。
与两年前相比,科伦坡港口城的填海造地工程取得突出进展,建设围挡已经拆除,市民和游客可以自由进入沙滩区域。傍晚时分,突突车沿着新修的道路把游客送到海边,这种场景让我切实感受到项目给当地带来的实际变化。汉班托塔港的发展势头同样很亮眼,港口吞吐量、邮轮靠泊数量屡创新高。据了解,其第三期工程即将开工。
在这些清晰可见的成绩背后,我也深切感受到斯里兰卡基础设施发展面临的结构性挑战。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政治生态的不稳定往往容易导致政策连续性的缺失。更微妙的是,在大国平衡的国际政治背景下,斯里兰卡政府的政策也受到掣肘。一些外交官和当地学者普遍注意到,斯里兰卡新政府在对外关系上略有调整,对印度的倾向性有所增强,对与中国的合作则更加谨慎。
经济脆弱性与资金困局也构成一大挑战。斯里兰卡本土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经济高度依赖海外侨汇、旅游收入和国际援助。这种经济结构使得国家易受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无论是疫情、恐袭还是全球经济波动,都很可能冲击到本国基础设施的投资。在经历国家破产危机后,斯里兰卡的主权融资能力明显下降,尽管亚洲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的项目仍然存在,但新增较少。
区域发展不平衡和社会裂痕也依然存在。科伦坡和加勒等西南部地区相对发达,基础设施较好。然而,东部(亭可马里)、北部(贾夫纳)由于内战和海啸的破坏影响更大,基础设施简陋,例如亭可马里的酒店就较少且价高。泰米尔社区的英语普及率较低,发展相对滞后。内战留下的伤痕,例如在贾夫纳随处可见的废墟和沿途的纪念碑,仍然深刻影响着斯里兰卡的社会心理和投资环境。在科伦坡市区,奢华的商场如One Galle Face与大量烂尾楼和破旧民居比邻而居,直接反映了基础设施和服务分配的不均衡。
斯里兰卡的基础设施发展之路,是其国家转型的一个缩影,它在殖民遗产、内战伤痕、大国博弈和内生诉求之间艰难求索。中国作为斯里兰卡重要的合作伙伴,既见证着港口城、汉班托塔港等项目的发展,也不可避免需要面对债务问题等带来的挑战。中国在其中的参与需要兼具战略耐心和战术灵活性,方能在这个充满脆弱性的国度,共同锻造面向未来的韧性发展纽带。(作者是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人文地理学博士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