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南亚网视(尼泊尔)
印媒刊文:“6封推荐信”难倒印度大学求职者
责任编辑:南亚网视
发布时间:2025-09-24 11:46

 

南亚网视加德满都9月24日讯 《印度快报》9月19日文章,原题:博士学位不足以进入学术界:推荐信如何成为边缘群体学生的障碍 印度的学术职位招募广告及申请流程,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种姓制度与社会文化资本的存在。尽管印度大学的排他性特征及对边缘群体(即印度“表列种姓”“表列部族”“其他落后阶级”“经济较弱群体”和“残障人士”)师生的隐性歧视早已被广泛讨论,但教学岗位的申请过程仍然充斥着种姓偏见。

5-10-1024x576

6封推荐信令人为难

当申请人耗费数小时认真填写完冗长的个人资料、学历背景、科研成果以及对学院未来的展望等内容后,最终提交申请前总会猝不及防地面对推荐信这一栏。长期以来,博士入学和助理教授职位申请需要提供两封推荐信,但如今许多公立机构已将要求提升至3封甚至更多,部分机构甚至要求多达6封推荐信。近日,博帕尔印度科学教育研究所发布助理教授招聘广告,要求“至少6位副教授/教授级别人士及博士/博士后导师”作为推荐人。更令人费解的是,这竟是专为边缘群体设立的特殊招聘通道。

这些所谓的头部机构,究竟是对种姓制度所维系的社会文化资本视而不见,还是另有所图?这种制度在学术界充当着边缘群体的阻碍并促进和维系着准入门槛和特权。推荐信的出现,恰似昔日求职机会取决于同种姓或庇护者的书信保证。对一些边缘群体而言,很少有人能为他们撰写此类信函,因而他们与高薪职位无缘。昔日的种姓制度如今在大学招聘程序中重获新生。结果如出一辙:缺乏社会文化资本者依然被拒之门外。

学术成绩伴随等级固化

如此严苛的推荐信制度究竟有何必要?院校会认真审阅吗?近日,我们接到印度理工学院工作人员的紧急电话,要求在截止日期前提供推荐信。对方声称无需长篇大论或规范格式,只需要推荐人某封邮件中的简短文字即可。如此轻率对待推荐信的做法,令人不禁质疑其存在的意义——难道推荐信只是招聘流程中的形式主义?

学术成绩与排名决定着学术岗位的录取机会。在印度许多国立理工学院的招聘页面中,申请者需从下拉菜单中选择“学位等级”,若非“第一等”则申请流程立即终止。这与种姓制度如出一辙——人伴随种姓出生,也随着种姓终老。如同种姓等级的固化,学业分数也决定着学术机会是否可及。在这些由国家资金资助却设置准入门槛的机构中,“第二等”或“第三等”的群体没有进入机会,更没有改变现状的可能。然而,决定考试表现的社会文化、经济与地域因素,却被狭隘定义的“优异”悄然掩埋。

“包容性”成空谈

正因如此,所谓“专项计划”或“包容性招聘”终成空谈。推荐信的本质并非评估申请者资质,而是维系婆罗门(印度地位最高种姓)阶层对大学的掌控。以我的亲身经历来说,即便在英国取得博士学位并拥有全球学术人脉,填满冗长的推荐人名单仍然举步维艰。因此不难想象,第一代边缘群体学者为获取推荐信要经历怎样的煎熬。

大学招聘公告善意地宣称“非常鼓励边缘群体的候选人申请”。如果学术界真能践行此言,就应该废除过度的推荐信制度和片面的“唯分数论”。相较于候选人能否说服6位副教授为其背书,招聘应着眼于研究成果、学术发表,以及能否和多元背景的学生深度互动,提升教学效果。否则,所谓的“专项计划”,最多只是表演式的道德口号和装点门面,而那些自称“顶尖”的机构,终将只是让婆罗门自我复制的场所。(作者普尔纳钱德拉·奈克与尼拉吉·邦卡,伍绍翔译)(完)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南亚网络电视观点和立场。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网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已获得点赞0
建议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