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网视加德满都9月3日讯 英国《金融时报》9月2日文章,原题:国产机器人助推中国全球出口激增 副题:经济学家表示,低成本自动化可以解释中国为何在国内工资上涨的情况下仍保持低端制造业优势 中国国产机器人制造商正在推动一波低成本自动化浪潮,帮助国内工厂以更低价格批量生产更多商品,从而提升中国在全球出口中的份额,即使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亦不例外。中国政府多措并举大力扶持国内机器人制造商,并为本土制造业注入大量投资和信贷支持。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数据显示,中国工厂每年新安装约28万台工业机器人,占全球新安装量的一半,这使中国工厂的机器人密度(机器人与人类工人的数量对比)不仅领先于德国,还正逼近处于领先地位的韩国。
在中国每年新安装的机器人中约有一半是由本土机器人公司制造的,这些公司通过提供价格低于全球竞争对手的机器人赢得国内客户。一家中国机器人公司的负责人说:“并非人人都需要奥迪A8。对于许多场景,我们的机器人就能提供足够的功能和稳定性。”该公司焊接机器人的售价约为日本竞争对手安川电机、发那科、ABB、库卡(四者素有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之称——编者注)同类产品的60%。
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大举开展的生产自动化行动可能有助于解释一种非同寻常的现象:中国并没有沿袭工资上涨往往导致低端制造业流失的(西方)发展轨迹。
哈佛大学增长实验室汇编的贸易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3年,中国在一系列劳动密集型行业中的全球出口份额都呈现增长趋势。这4年期间,中国在扫帚、拖把和钢笔等小件制成品方面的全球出口份额上升9个百分点,达到52.3%;中国在家具领域的全球出口市场份额上升约1.5个百分点,在全球玩具出口中的比重也从54.3%上升至56.9%。“这相当出人意料。”英国经济研究机构凯投宏观中国经济学家莉娅·法希说,“从历史上看,随着国家不断发展,再加上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就不会再生产这些商品了”。
人们可以在四川一家工厂中看到这种非同寻常的趋势,某机器人公司生产的焊接机器人正在焊接电动三轮车底盘。一名管理人员说:“每使用一台机器人,我们的劳动力成本就会降低一半,效率也得到提升。”过去3年来,该厂所属公司的约半数生产线实现自动化,在与来自日企的几台机器人进行对比测试后,这家公司选择购买数十台中国国产机器人。如今该厂正在向东南亚、非洲和美国出口越来越多的售价约6000元(人民币)的电动三轮车。
为该厂生产机器人的公司负责人说,中国各地工厂正在购买价格更实惠的国产机器人来生产各种低端商品,包括三轮车、家具、健身器材和自行车,“过去,中国依靠丰富的廉价劳动力来获得制造业大国地位。如今,中国也可以尝试通过(高效的)机器人来保持劳动力优势”。
在上述工厂内,数十台中国国产机器人开始取代月薪高达1.5万元的焊工。中国政府希望众多蓝领工人提升技能,从而跻身不断扩大的熟谙智能设备操作与维护的“紫领”劳动力行列。
在作为中国纺织产业核心集聚区的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一家纺织企业购买了几台大型印花和绣花设备,以替代工人并提高生产力。负责人表示,中国国产自动化机器帮助工厂实现产能翻倍并提高利润率,“在印度,当地工人仍在手工刺绣,而我们在使用机器”。(作者瑞安·麦克莫罗等,丁玎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