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有时候会突然生气?或者对有些事特别敏感?有时候莫名其妙地悲伤,不知情绪从何而来?其实,每个人的潜意识深处,都住着一个内在的小孩,当你情绪大动时,可能是你的内在小孩在发出呼喊。
强迫购物的女孩
最近,女孩佳佳因情感问题找到了心理咨询师,交往半年多的男友频繁与她爆发激烈争吵,每次争吵她都会拽住男友要他把话说清楚,可男友总是夺门而出,抛下佳佳一个人在冷寂的家中无助地哭喊,在她心中萦绕着对男友何时回归的焦虑。
在又一次争吵之后,佳佳手机上收到一条购物网站的信息,浏览购物网站恰好转移了她的注意力,缓解了她的焦虑,网购过程填补了她等待男友回家的时光,佳佳不由自主频频刷卡购物,一单接一单,她似乎患上了强迫性购物症,为此欠下了很多笔信用卡债务。
佳佳的男友告诉咨询师,每当看到陷入情绪化的女友,争辩或解释只会让事态没完没了,出门躲避和寻求冷静实属无奈之举。
咨询师问佳佳:“如果在你心底有一个受伤的小孩,你知道她的伤痕来自哪里吗?”经过几次咨询,佳佳逐渐吐露自幼家中父母争吵不断,每次激烈争吵过后,父亲都会夺门而出,母亲也很快负气离去,只留下不知所措的佳佳和哇哇啼哭的弟弟,俩个孩子无助而焦虑地等待父母重回家庭,这个场景深深印在了佳佳的记忆深处,成年后的她,每当吵架男友离开,遥远的儿时记忆就被激发,仿佛退回到那个被父母丢在家中、无穷尽等待父母的创伤小孩状态。
根源找到了,佳佳有所释然,一直爱着佳佳的男友也对女友多了一份理解与更多呵护。当心底那个受伤的“内在小孩”被看到、被理解、被关照,佳佳距离疗愈的那天也就不远了。
谁还不曾是个宝宝
精神分析学派大师弗洛伊德指出,创伤是一种在生活中经历过的事情,也就是一种经验,当一个人在很短的时间内,心灵遭受高度刺激,以至于不能通过正常的方法来谋求适应,从而使心灵的有效能力分配受到永久性扰乱。
创伤往往涉及情感,与事件有关,会在内心留下一个画面,形成一种情境,会让人持续咀嚼某种心灵的痛苦,经过日复一日的累积后,负面心理能量会增加,在一定条件下会严重干扰人的正常生活。
谁还不曾是个宝宝,谁不渴望得到父母百分百的关爱、陪伴和照顾。幼时的你,如果得到了很好的滋养,你的内在小孩就是快乐的,是自尊又自信的,你就会特别有勇气去探索这个世界。
可任何父母都不太可能每时每刻都能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所谓零伤痛的成长过程几乎不存在。在生命的早期,我们会或轻或重地体验到情感的受挫与创伤,这些心灵历程都会印刻在潜意识里面,尤其是那些难以承受的打击和伤痕会被冰封在潜意识的最深处,进而形成一个仿佛被锁在黑暗心灵地下室的内在小孩,他蜷缩在那里无声地哭泣,或无助、或忧伤、或失望、或自责、或委屈、或恐惧、或生气、或羞愧。
这其实是一种保护机制,让你的伤口不至于频繁被撕开,不至于反复体验那种痛楚,不至于被巨大的分裂感所淹没。当你逐渐长大成人,儿时的痛苦似乎随着时间被渐渐淡忘,你好像已经忘记了那个内在小孩的存在,但他其实一直在停留在那里,他的年龄也固化那里,成为一个长不大的孩子。
这个内在小孩,拥有最自然的天性、最本真的样貌,保留着儿时未被满足的爱与接纳的需要,保留着未被释放的情绪、未被安慰的委屈、未被安抚的焦虑、未被缓解的恐惧,保留着那些真实遭受过的伤害。这些伤害可能来自妈妈亲自抚养的中断、父母的过度控制与频繁责骂,也可能来自一场恶魔般的考试、一次被霸凌的痛楚、一次被孤立的无助、一次被群嘲的无地自容……
这个内在小孩会悄悄影响着你的行为模式。成年后的你,在现实生活中每当遭遇与童年创伤相似的情境,内在小孩就会从你的内心跑出来,在无意识中主导你的的言行,让你不由自主地重复那种深埋在潜意识中伤痛体验。当你毫无缘由地情绪失控时,当你在理智上无法克制自己的某些行为时,很可能就是你的内在小孩在呐喊、呼救,他一直渴望被你看见与倾听、被你关怀与疼爱,他一直等待着一个温暖的拥抱。
常见的内在小孩类型
不同的创伤导致不同的内在小孩,形成了不同的人格底色,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类型:
讨好型。28岁的小云,总是习惯承担照顾者的角色,工作中,她把所有事情都扛在自己肩上,总觉得麻烦别人是不应该的;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她总是习惯吞进肚里自己默默承受,总感觉向人倾诉会给对方增加负担;情感关系中,她总是优先满足对方的需求,习惯照顾对方甚至讨好对方,难以建立平等健康的亲密关系。
原来,小云出生在一个多孩子的家庭,作为家中老大,她被父母要求懂事、谦让,很早就承担起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她被迫过早地成长,活成了一个小大人。在她的心底住着一个习惯做照顾者、不给人添麻烦的内在小孩,这个小孩甚至对自己的天然需求感到耻辱,可无论多么成熟懂事,她始终只是一个孩子,习惯自我压抑的她,内心常常感到失落无助,难以真正快乐起来。
自卑型。30岁的小凯工作相当努力,被提拔为部门副主任,但他似乎永远找不到成功的感觉,总觉得自己不够好、不能胜任,每当成功完成一个新的项目,他总是担心之后的更大考验会让自己一败涂地。
原来,小凯的内心住着一个自卑的内在小孩。小时候的他,每当取得一个好成绩并洋洋自得时,爸爸总是来一句:“有什么好翘尾巴的?你还小,还没有经历真正的困难和考验呢!”这话犹如当头一瓢冷水,立刻让小凯垂头丧气,屡次三番经历冷水体验之后,小凯形成了这样的感知:这点小成功完全不能证明我的能力,如果后续有大的考验,我就会立刻失败,就会立刻知道自己有多么无能,我因为一点小成功就想翘尾巴,恰是我无知、无能的证据。
还有一些幼小的孩子,常常在不经意间内化了别人对待他们的方式,变得对自己苛刻又残忍。一位来访者这样向心理咨询师描述自己内在小孩的话语:“你活该,你就是没人爱,活该会这么被对待!”
不安全型。29岁的小智,每段恋爱的时间都不长,大都几个月就结束,最长的也仅仅维持半年。他告诉咨询师:“在感情中我并非不用心,但每当发展出一段亲密关系时,就有一个声音跳出来说‘她要抛弃我了’,这个声音催着我先发制人,在对方抛弃自己之前,先抛弃对方。”
在外人看来,小智对待感情特别“作”,好好的一段关系,非要找些奇奇怪怪的理由破坏掉。其实,小智内心深处住着一个有着遗弃创伤的内在小孩。小智三岁时被父母从大城市送回老家,由年迈的爷爷带着,幼小的他搞不懂为什么会被父母突然抛弃,搞不懂为什么妈妈一年到头也不回来探视自己。长大后进入亲密关系,小智的内在小孩总觉得这段关系不值得信赖,总感觉不会持久,他害怕再次经历被抛弃的痛苦,不如自己提前主动分手。
回避型。27岁的女孩雯雯看起来特别独立,喜欢独来独往,从来不依赖别人,在感情生活中,也遇到几位心仪的男孩,但一旦对方走得稍近,她就开始回避、逃离。她的内心其实渴望真爱,但总是不敢相信有人会真的爱她,甚至认为对方的靠近带着某种目的性。
原来,雯雯小时候经常被寄养在亲威家,爸爸总说过两天就来接她,却总是失信,幼小的她不得不一直待在亲戚家里,忍受着忽视甚至白眼。长大后,那个不信任的内在小孩驱使着雯雯没有办法真正信赖一个人,她害怕那种被辜负的感觉,干脆采取回避的方式,就像一只心神不定的小蜗牛,动不动就把柔软的身体退缩到外壳当中。
依赖型。如果父母过分溺爱孩子,就相当于剥夺了孩子走向独立的权利,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产生对父母和权威的依赖,即使长大成人,他的内在小孩也依然不愿长大,习惯依赖他人,等着对方照顾自己。心仪的伴侣一开始可能愿意照顾对方,但时间久了谁不会累呢?
勇敢踏上疗愈之路
导演张琪曾经说:“我们在生活当中,往往会穷尽所有的努力去回避看见和听到自己真正在意的事以及自己痛苦的根源。”疗愈并不容易,但我们还是要告诉自己,那些让我们不舒服的时刻,往往是一把钥匙,当某句话或某件事引起我们的强烈情绪反应时,先别急着否定或反击,不妨静下心来轻轻地问自己:是不是我的内在小孩被触动了?
“那些我们不懂得的力量会奴役我们,当我们懂得它之后,我们就成为了主人。”自我探索的起点是觉察,直面曾经的自己,接纳曾经发生的一切,鼓起勇气尝试走近那个内在的小孩,通过疗愈内在小孩,完成我们心灵的整合,实现真正的成长。
找一个舒适、安全、安静的空间,或趟或坐,采用478呼吸法(具体参见《高考季压力大?最实用最靠谱的心理调试“锦囊”来了》),逐渐让自己静下心来,达到全身心的放松状态,然后在脑海中想象一个蜷缩着哭泣的小孩,仔细看看他在哪,长什么模样。你可以用自己的小名称呼他,轻轻地呼唤他,并尝试与他对话,问问他此刻的感受。在这个想象中,你可以给这个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并对他说:“我理解你此刻的伤痛,你看,多年之后的你,已经长成了我现在的样子,我有力量支持你,我会永远陪着你,永远不会离开你。”在这个过程中,你或许会看见一个不那么美好的场景,甚至让你有点害怕,这都很正常,可以暂时停止想象,允许自己有一个循序渐进接受的过程。以上过程,也可以在心理咨询师的引导下进行。(文/张加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