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网视(尼泊尔)
这些百年茶厂中,记录着华侨与茶的故事……
责任编辑:南亚网视 刘美玉
发布时间:2023-09-20 12:30

095eb8c4012e47c38e0b9619271f322a

南亚网视加德满都9月20日讯 据中国侨网报道,近日,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项目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通过审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7项世界遗产,这是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茶叶的种植、制作、泡饮和内涵都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在与其他国家沟通交往中,茶文化逐渐走向海外,华侨华人在此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百年茶场里的归侨印记

在中国的不少地区,都有因华侨而建、因归侨而兴的百年茶厂,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东关镇的北硿华侨茶厂是其中之一。

1911年旅马华侨颜穆闻个人出资三万银元在北硿山创办垦殖场,1917年旅马华侨李辉芳等23人合资二万银元在虎巷山开山种茶。1958年公私合营后,北硿山、虎巷山、仙溪农场合并,国营福建省永春北硿华侨茶厂正式成立。

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上千名海外归侨的接纳与安置,北硿华侨茶厂达到空前繁荣。

茶厂加工生产的“闽南水仙”“永春佛手”茶叶品质极佳、声名远扬,畅销中国港澳台地区以及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成为福建省四大乌龙茶出口厂之一。

东关镇高级农艺师、北硿华侨茶厂原副厂长尤俊杰介绍,1985年左右是茶厂的鼎盛时期,那时捡茶的女工就有一千多人,年产值达到三万担,也就是三百万斤,产品几乎全部出口,就连茶碎、茶梗都是值钱物。

昔日的繁华,为北硿华侨茶厂留下了十余栋风格各异的厂房建筑,包含闽南传统技艺、南洋石砖风格等,每一栋设计科学合理,契合茶厂需要;走入茶叶的焙火车间,还能看到当时极为先进的吸尘管道和生产设备,确保从这里产出的每一杯茶都安全健康。

目前,东关镇计划组织申报工业遗产,闽南水仙茶制作技艺也正准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荒山野岭到茶园遍地

在广东在英德红茶的发展历程中,华侨茶场发挥着重要作用,英德市英红镇是其中一个典型。

英红镇位于英德市中部,前身为英红华侨农场,始建于1951年,是广东省拥有归侨人数最多、国有土地面积最大的侨镇,侨乡特色浓郁。

在英红镇占地面积6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1.3万多名越南归侨侨眷,占当地总人口的76%。这里是全国安置归难侨最多的华侨农场,也是全国重要的越南归侨聚居地。在英红镇,许多归侨侨眷的生活都与茶相关。

很多归侨经过当年参与集体的耕种茶园、茶叶生产的一些经验积累,还有茶场种茶、生产茶叶的专业技术培训之后,掌握了从种植到深加工一条龙的一些经验和技术。之后自己建设制茶企业来发展生产,对他们的生产生活、经济状况带来很大的改变。

从昔日荒山野岭,到如今茶园遍地,老归侨和他们的二代或三代仍在茶产业上不断耕耘。他们在这里安居乐业,把昔日的华侨农场建设成为今天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侨乡乐园。

侨牌茶叶铺就归侨致富路

伏虎茶是传承茶叶历史传统,结合茶叶现代技术和发展理念,利用先进加工设备,通过独特加工工艺精制而成的高档优质茶。

该茶产自广西柳州市柳城县国营伏虎华侨农场茶厂,产地位于保持原始森林状态的广西桂中大苗山区南麓,这里山高林密,植被丰富,层峦叠翠,云雾缭绕,地形灵异,前山有潜龙,后山如卧虎,中生茶树,一年四季得清冽甘泉滋润。

山民种茶制茶久有历史,据史料记载,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路过此地,饮伏虎茶后叹曰:“龙形虎相,凤巢其中,真神品也。”

今天,这个侨牌茶叶远销海外,它见证着归侨生活的红火,提高了归侨职工收入,为农场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完)

(责任编辑:刘美玉 审核:罗蒙山)

南亚网视舞台音响灯光宣传片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南亚网络电视观点和立场。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网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已获得点赞0
建议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