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南亚网视(尼泊尔)
汉学家、作家在论坛上讨论中国文学
责任编辑:南亚网视
发布时间:2025-07-22 14:16

 

南亚网视加德满都7月22日讯 据《环球时报》报道,第七届国际汉学家中国文学译介大会于周一在江苏南京开幕。中国作家石一峰与老友——一位来自埃及的阿拉伯语翻译家——重逢,石一峰带来了一本阿拉伯语版的《世上没有陈锦芳》。石一峰周一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值得一提的是,包括阿拉伯语版在内的每一版国际版的封面上都印有该书原籍国女孩的面孔,这是中国文学融合不同文化的生动象征,这也体现了本次大会的核心:中国文学的翻译及其全球之旅。

f9ee4e11-5db8-4efb-8b96-91ce7cb88a8b

15名外国专家荣获“外国专家之友”证书  照片:截图

此次大会由中国作家协会和南京市政府联合主办,来自31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十位汉学家以及毕飞宇、李洱、石一峰等30多位中国作家齐聚一堂,展开了一系列深度文学对话。大会还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例如越剧版《红楼梦》演出、秦淮河夜游,以及文学多样性、城市可持续发展等主题沙龙。

据主办方发给《环球时报》的材料,为表彰汉学家在翻译和推广中国文学方面的辛勤付出和杰出成就,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张宏森向来自荷兰、日本、西班牙、哈萨克斯坦等国的15位首次参会的汉学家颁发了“中国文学之友”证书。

张宏森在会议开幕式致辞中强调,中国文学的精神始终是面向现实的。在中国文化中,文学享有崇高的地位,因为它源于现实生活,并深刻地影响着现实生活。关注现实关怀、探索生活体验、讲述社会变迁,已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显著特征。汉学家之所以能够通过现代文学作品理解和连接中国,正是因为当代作家在创作中传承了反思和直面现实的传统。中国文学之友

大会自创办以来,已走过十五个年头。十五年来,致力于中国文学研究并充满热情的汉学家和翻译家队伍不断壮大,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话不断深化,见证了中国文学的蓬勃发展。

张教授指出,翻译是文明间的使者,正是因为翻译,人类才获得了超越语言障碍、凝聚成一个共同体的美好可能。

中国作家胡学文出席了此次会议,并与现场的汉学家们进行了交流。哥伦比亚汉学家、翻译家巴勃罗·罗德里格斯·杜兰(中文名罗伊人)向胡学文提问,他的哪部小说是翻译的最佳起点,以及最佳的翻译视角是什么。“这样的现场交流或许会给我未来的写作带来灵感,”胡学文周一告诉《环球时报》。

“翻译至关重要。一部作品能否走向国际读者,某种程度上取决于译者的水平。如果译者未能抓住作品的精髓和独特的语言,作品就可能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因此,译者作为桥梁的作用至关重要,”胡学文说道。他的《希望》《生命》等作品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发行到海外各地。

在围绕中国文学翻译的演讲中,人工智能时代的翻译工作是与会汉学家讨论的话题之一。来自埃及的出版商艾哈迈德·赛义德(中文名白辛)指出,人工智能已经开始改变翻译行业的生态系统。然而,机器虽然可以模仿语言结构,却无法复制情感深度。

“我并不担心人工智能会取代译员,但我担心译员可能会因为过度依赖科技而失去对语言的敏感性。未来优秀的译员必须学会利用人工智能来提高效率,同时又不失人文精神和文化判断力。科技可以作为翅膀,但方向永远掌握在人类的思维手中。”白宇说道。(完)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南亚网络电视观点和立场。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网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已获得点赞0
建议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