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南亚网视(尼泊尔)
长篇历史小说《雪域天妃:尺尊公主传奇》 第六卷 丝路连雪域 梵风映尼裳 第七章 经幡跨山河——中尼僧侣的佛法传灯
责任编辑:南亚网络电视
发布时间:2025-08-29 00:32

1755166824775

 

长篇历史小说《雪域天妃:尺尊公主传奇》

第六卷 丝路连雪域 梵风映尼裳

第七章 经幡跨山河——中尼僧侣的佛法传灯

 

深秋的逻些,大昭寺的银杏叶铺满了庭院,金黄的叶子在风中打着旋儿,落在经幡上,与五彩的布条相映成趣。这天清晨,大昭寺的钟声比往常更早响起——来自尼泊尔加德满都的十位高僧,正沿着茶马古道赶来,要与吐蕃僧侣共同举办一场为期七天的“法轮传灯法会”,这是尺尊公主与尼泊尔王室提前半年约定好的盛事,旨在让中尼佛法交流更深入,也让两国僧侣在诵经、辩经中传递信仰的温度。

“赞蒙,尼泊尔高僧的商队已经到吉隆沟了,预计三天后就能抵达逻些。”侍从匆匆走进殿内,向正在整理佛经的尺尊公主禀报。尺尊公主放下手中的《金刚经》,指尖还沾着淡淡的墨香——她前几日特意亲手抄写了一部藏文版《金刚经》,准备送给尼泊尔高僧。“知道了。”她笑着点头,“让人把大昭寺西侧的僧舍打扫干净,备好酥油、糌粑和取暖的柴火,再让工匠们把法会要用的传灯盏擦拭干净,每一盏灯盏都要刻上梵文和藏文的‘吉祥’字样。”

三天后,逻些城外的经幡下,尺尊公主亲自迎接尼泊尔高僧。领头的高僧名叫阿难陀,年过七旬,穿着明黄色的僧袍,手里握着一串菩提子念珠,念珠上的每一颗珠子都被摩挲得光滑温润。看到尺尊公主,阿难陀双手合十,用流利的藏语说道:“赞蒙安好,贫僧奉尼泊尔王室之命,带弟子前来赴法会之约,还带来了天竺原版的《大藏经》抄本,希望能与吐蕃僧侣共同研读。”尺尊公主连忙回礼:“阿难陀大师一路辛苦,能有您和各位高僧前来,是吐蕃的荣幸。大昭寺的藏经阁已备好,就等您带来的《大藏经》入驻,让两国僧侣一同领悟佛法的真谛。”

法会当天,大昭寺的庭院里挤满了百姓和僧侣。庭院中央搭建了一座高高的法台,法台上铺着红色的氆氇,摆放着酥油灯、净水碗和经卷。吐蕃高僧坐在法台左侧,穿着深红色的僧袍;尼泊尔高僧坐在右侧,明黄色的僧袍在阳光下格外庄重。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坐在法台前方,身后是手持经幡的百姓,每个人的脸上都满是虔诚。

法会开始,阿难陀大师率先起身,用梵文诵读《大藏经》中的《药师经》选段。他的声音沉稳而洪亮,梵音在庭院里回荡,虽然大多数百姓听不懂梵文,却能从他的语调中感受到佛法的慈悲。诵读到一半时,吐蕃高僧堪布洛桑起身,用藏语将梵文经文逐句翻译出来,他的翻译精准又通俗,百姓们听得频频点头,偶尔还会跟着默念几句。“佛法无国界,语言虽不同,但慈悲的心是相通的。”阿难陀大师诵读结束后,看着台下的百姓,温和地说道,“就像这雪山和河谷,虽然形态不同,却共同滋养着大地;中尼佛法虽然传承路径有别,却都在引导众生向善。”

接下来的辩经环节,更是让整个法会热闹起来。吐蕃年轻僧侣丹巴率先提问:“大师,《金刚经》中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若在修行中遇到苦难,该如何‘无所住’?”阿难陀大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你在雪山中行走时,若遇到暴风雪,是会停下脚步抱怨,还是会找避风处等待雪停?”丹巴愣了一下,随即恍然大悟:“弟子明白了!‘无所住’不是逃避苦难,而是不被苦难困住内心,就像暴风雪中的避风处,不是放弃前行,而是为了更好地赶路。”阿难陀大师笑着点头:“正是如此。佛法中的‘放下’,不是放弃,而是以平和的心面对境遇,就像吐蕃的酥油茶,要经过反复搅拌才会醇厚,修行也要经过苦难的磨砺才会坚定。”

辩经结束后,最令人期待的“传灯”环节开始了。工匠们端来数百盏陶制灯盏,每一盏灯盏都刻着梵文“唵嘛呢叭咪吽”和藏文“六字真言”,灯盏里倒满了纯度极高的吐蕃酥油。阿难陀大师点燃第一盏灯,递给尺尊公主;尺尊公主又将灯递给文成公主,再由文成公主递给吐蕃高僧;吐蕃高僧点燃下一盏灯,递给尼泊尔高僧,再由尼泊尔高僧递给百姓。一盏盏酥油灯在人们手中传递,火焰在风中跳动,像一颗颗跳动的心脏,将温暖和信仰传递给每一个人。

有个名叫卓玛的小女孩,接过灯盏时不小心手滑,灯盏倾斜,酥油洒了一些在手上。她吓得眼圈发红,正要哭时,身旁的尼泊尔小沙弥立刻递来一块干净的羊毛布,笑着说:“别怕,酥油是暖的,不会烫到。你看,我的灯盏也洒过酥油,擦干净就好了。”说着,他还举起自己的灯盏,灯盏边缘果然有一圈淡淡的酥油痕迹。卓玛看着小沙弥温和的笑容,也跟着笑了,用羊毛布擦干净手,小心翼翼地捧着灯盏,继续将灯传递给下一个人。

法会期间,中尼僧侣还在大昭寺的藏经阁里共同研读经卷。阿难陀大师带来的天竺原版《大藏经》,有许多段落的注释与吐蕃的藏文译本略有不同,两国僧侣便围坐在一起,逐字逐句地比对、讨论。吐蕃僧侣熟悉藏文经卷的传承脉络,能解释藏文译本的语境;尼泊尔僧侣精通梵文,能还原天竺原版经文的原意。有一次,他们在讨论《心经》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释义时,吐蕃僧侣认为“色”应指“世间万物的表象”,尼泊尔僧侣则提出“色”在梵文中还包含“感知”的含义。争论到最后,堪布洛桑笑着说:“其实两种解释并不矛盾,就像吐蕃的氆氇和尼泊尔的羊毛布,材质不同,却都能保暖。佛法的释义也是如此,从不同角度理解,才能更全面地领悟其深意。”

七天的法会很快结束,离别的那天,大昭寺的庭院里飘着细雨。阿难陀大师将天竺原版《大藏经》的抄本留在了藏经阁,还送给吐蕃僧侣一本用梵文和藏文对照的《经义注解》,里面记录了这次法会中两国僧侣的讨论成果。“这本注解就像一座桥,连接着中尼佛法的传承。”阿难陀大师握着堪布洛桑的手说,“明年春天,贫僧会在加德满都举办‘菩提辩经会’,希望吐蕃僧侣能来参加,咱们再一起辩经、传灯,让佛法的灯火越传越亮。”

堪布洛桑回赠了阿难陀大师一串用吐蕃蜜蜡和尼泊尔珊瑚串成的念珠,念珠上的每一颗珠子都由两国工匠共同打磨:“这串念珠代表着中尼僧侣的友谊,您带着它,就像带着吐蕃僧侣的祝福。明年春天,我们一定去加德满都,带着吐蕃的《藏文大藏经》抄本,与您一同探讨佛法。”尺尊公主也将亲手抄写的《金刚经》送给阿难陀大师,经卷的封皮是用“尼藏氆氇”做的,宝蓝色的布料上绣着梵文和藏文的莲花图案:“大师,这卷《金刚经》虽薄,却藏着吐蕃对中尼佛法交流的期盼,愿它能成为两国信仰传承的纽带。”

阿难陀大师和弟子们离开时,百姓们自发地在路边摆放酥油灯,手持哈达送别。卓玛抱着一盏小小的酥油灯,跑到尼泊尔小沙弥面前,将灯递给她:“这盏灯送给你,下次你来逻些,我还跟你一起传灯。”小沙弥接过灯,笑着点头:“好!我会把灯带回加德满都,放在佛塔前,让它和吐蕃的灯一起,照亮中尼的山路。”

看着尼泊尔高僧的队伍渐渐远去,尺尊公主抬头望向天空——细雨已经停了,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来,照亮了大昭寺上空的经幡。那些经幡上,印着梵文和藏文的经文,在风中飘动,就像中尼佛法交流的脉络,跨越山河,连接着雪山两端的信仰。她知道,这场法会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往后每年,中尼僧侣都会在这条路上往返,带着经卷、带着灯盏、带着信仰,让佛法的温暖传遍雪域,也让两国的友谊在信仰的滋养下,愈发深厚绵长。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南亚网络电视观点和立场。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网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已获得点赞0
建议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