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特罗瓦拉丁要塞的入口与钟楼
塞尔维亚地处巴尔干半岛中心,是连接东西方的十字路口,重要的黄金地段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多瑙河缓缓向南流过,滋养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塞尔维亚北部的诺维萨德,位于巴奇卡运河和多瑙河的交汇处,距离首都贝尔格莱德约70公里。
诺维萨德历史悠久,先不说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活动,后来的匈牙利人和拜占庭人均染指此地。这里作为匈牙利帝国、奥斯曼帝国,以及奥匈帝国在中欧的主战区,战乱更是持续数世纪。
诺维萨德兴盛于17世纪末,在哈布斯堡王朝的努力下得以自由,彼特罗瓦拉丁要塞就是城市雏形,还有一个更好听的名字——“自由的皇家城市”。之后几百年里,小城发展为经济和文化中心,于是又有了“塞尔维亚的雅典”之称。
如今的诺维萨德主城位于多瑙河左岸,彼特罗瓦拉丁要塞在多瑙河右岸。要塞最早的历史可追溯至古罗马时代,几番巩固与摧毁,至奥斯曼土耳其人入侵时期,曾经的要塞在对抗中所剩无几。现在看到的要塞修筑于17世纪末,前后共建了近百年。
1716年的重要一役发生在彼特罗瓦拉丁要塞,奥地利7万多人对抗土耳其15万人,经过一番较量后,奥地利人击溃土耳其大军。之后,奥斯曼帝国没落,土耳其人再无能力回来,要塞也失去了防御功能。甚至在一战期间,要塞仅作为仓储使用,也有人建议摧毁无任何意义的要塞,在一位念旧的工程师的坚持下,才躲过一劫。
时至今日,要塞地下仍有近20公里长的地道,共分4层。还有16公里长的防雷系统,据说当时是为了皇帝约瑟夫二世而建。这两个数字即使今天看来也十分可观。
彼特罗瓦拉丁要塞钟楼上的钟很有特色,时针分针与通常使用的正相反——长的分针变成时针,据说是为了方便在远处多瑙河上工作的渔人能看到时间。当地人知道其中奥妙,但游客看了十分不习惯,总把时间弄混。受热胀冷缩影响,这座钟夏天走得慢,冬天走得快,又被称为“喝醉的钟”。
诺维萨德也是一座文艺之城,每年有许多活动让生活更丰富多彩。不同风格的老式建筑、现代化楼宇公寓……街头巷尾都能道出一段故事。诺维萨德和大多数欧洲城市没什么两样,汽车礼让行人,即使不宽的马路,人行道上的红绿灯也要分两次才可通过。
傍晚,落日余晖将城市染得粉红,这是一天中最美的时刻。恋人们在彼特罗瓦拉丁要塞上互诉衷肠,紧紧相拥,浪漫到了极致。市政厅旁边的步行街上,满是享受夜生活的人,也有人在国家歌剧院等待入场。塞尔维亚是第一个对中国免签的欧洲国家,有些餐厅的乐队可以用中文演唱歌曲,当“啊朋友再见,啊朋友再见”的歌声响起时,是不是能够激起很多人的往年记忆?(完)